0403花蓮大地震╱氣象署說規模7.2 日宣布7.5美7.4 氣象署曝原因

今天上午7点58分左右台湾发生有感规模7.2有感地震,但日本气象厅侦测规模却显示为规模7.5。图/取自日本气象厅

今天上午7点58分左右台湾发生有感规模7.2有感地震,全台明显摇晃,但日本气象厅侦测规模却显示为规模7.5、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得规模则为7.4。中央气象署地震测报中心主任吴健富说明,主因地震使用的规模单位不同,台湾是以「芮氏规模」计算,日本、美国则是以「震矩规模」来看,另外,各国接收到的波向也不同,因此暂时不会调整。

吴健富指出,气象署地震测报中心现在还是用规模7.2定义,因为台湾是以「芮氏规模」来看,日本、美国则是以「震矩规模」来看,且台湾比较靠近地震,接收到的波向,与分布在全球后接收到的波向已有不同,甚至有一些波已经被地层吸收,所呈现的规模就会不一样。

吴健富表示,简单来说,台湾测得规模与其他国家不同,主要是因为看到波向不同、地震规模的单位也不同,在不同方法计算上,呈现的结果就会不同。至于后续是否再调整规模?他表示,暂时不会再把这起地震拿出来重新定位规模或深度,目前先集中人力在处理后续即时发生的余震。

地震测报中心说明,地震规模会因不同的观测及计算方式而有不同的名称和數值,在地震报告中所指的地震规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国使用芮氏地震规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也称为近震规模(local magnitude,ML),是在1935年为了研究美国加州地区发生的地震而制定。

地震测报中心指出,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采用更能直接反应地震破裂过程物理特性(如地层错动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规模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來描述地震大小。地震矩规模的优点在于不会发生饱和现象,也就是不会有大于某规模的所有地震數值都相同的情况。

地震测报中心指出表示,地震矩规模现已经取代芮氏地震规模,成为全球地震学家估算大规模地震时最常用的尺度。像是美国地质调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监测全球地震活动,对于规模大于3.5的地震几乎都已使用地震矩规模來描述地震大小。

地震测报中心指出,对同一个地震而言,芮氏地震规模与地震矩规模的计算各有理論根据与适用范围,虽然所得的规模數值不尽相同,但是回推到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的大小是相似的,就像1.78公尺和178公分,虽然數值不同但都是描述身高的尺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