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荣获一等功,两次提拔落榜又两次下岗,晚年终于重回军营
2019年,两名记者前往河南浚县,采访已经退伍多年的越战老兵于建军。
没想到,这位曾经在16岁时就拿下一等战功的英雄,退役后的生活却过得无比艰难。
不仅两次遭遇下岗危机,为了生计,甚至一度沦落到上街摆摊挣钱。
这位战斗英雄到底经历了什么?
于建军(左一)
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于建军一出生仿佛就带着建设祖国的使命,在年仅16岁的时候就入伍当起了兵,仅仅训练了半年时间,这位少年就扛起枪走上了真正的战场。
1979年初,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于建军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边境展开战斗。
由于在部队里时常听到哥哥们讲述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事迹。
一开始,天真懵懂的他甚至对打仗这件事还有些兴奋和期待,满心憧憬着自己也能和那些故事里的英雄一样,以一敌百、大杀四方。
可当真正站上战场的时候,于建军却彻底傻眼了,只见在硝烟遍地的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断臂和惨白的尸体。
鲜红的血液洒满大地,伤员们痛苦的嚎叫声夹杂着刺鼻的火药味,不断冲击着于建军的大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哪里见过如此血淋淋又残酷的画面。
这个16岁的少年彻底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他害怕,但没有退缩一步。
因为他知道,正是有了无数先辈视死如归的流血和牺牲,他才能够在红旗下平安长大,如果他现在退缩了,那以后的子子孙孙或许就无法平安长大了。
带着这样的想法,于建军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凭借着在军营里艰苦训练出来的成果,他也很快适应了下来。
在一次攻坚战中,于建军亲眼目睹了身边的战友接连倒下。
他既伤心又愤怒,恨不得马上就冲出去与敌人决一死战,可脑海里的理智最终还是让于建军冷静了下来,他知道硬碰硬无异于送死,必须想办法削弱敌军的火力才行。
冷静思考了一会儿之后,于建军突然大吼一声,端起枪就冲了出去,他快速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不断利用身边的掩体进行躲避,终于在最靠近敌营的一条壕沟里,拼命将手榴弹不断地扔出去。
只听砰的几声,敌人的机枪手连同他的武器一起归西,火力瞬间弱了下来。
利用这个空当,于建军又端起枪击毙了两个试图偷袭我军的敌人。
此时,眼见敌军火力点已经被彻底摧毁,我军立即向对方发起反击,喜得胜利果实。
凭借着这次英勇表现,于建军荣获“一等功勋”,组织上看出了他的天赋,也决定对他好好进行栽培。
于是,于建军便被送到了师教导大队进行加强训练。
经过整整一年的磨练,于建军越发变得稳重成熟,上级领导对他很是看重,训练结束后,便想要提拔他当干部。
只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偏偏这个时候,军队遇上了改革,中央要求所有接受提干的士兵都必须经过院校培训,简而言之,就是必须有文化。
而由于于建军很早就参了军,学历上不符合提干要求,最终只能遗憾落选了。
落选之后,于建军并没有因此懊恼,他知道以后军队的制度肯定会越来越严格,便在平时的训练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出人头地。
于建军的努力都被上级看在了眼里,为了帮助他提升文化水平,还特意为他争取到了一个保送军校的名额。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于建军四处收集报学材料的时候,他所在的部队却接到了整顿改编的命令,这下他不仅没办法进军校,连兵也没得当了。
按理来说,顶着“一等功”的殊荣,于建军就算走出了部队,也应该会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可在时代的不断变换下,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拼死杀敌的英雄,却不幸接连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残酷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特殊的照拂,那散发着红色光芒的军功章也无法代替他承担现实的磨炼。
1982年1月,于建军退役回乡,在被问到有何工作意向时,这位曾经在越南战场上荣获一等功的战士只说了一句:“服从组织安排。”
而对于那项或许能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军功,于建军只字未提。
就这样,在组织的安排下,于建军进入工厂做起了一名普通的工人,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更无人发现他的光芒。
1988年,全国迎来失业潮,普通工人于建军也被迫下了岗。
随着收入骤减,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十分拮据,妻子劝他把军功章拿着去找部队领导帮助,可于建军却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能以荣誉去获取利益,夫妻两人最后不欢而散。
三年后,曾经倒闭的工厂再次开业,于建军被召回工作。
就在他以为自己的人生终于有了曙光的时候,却没想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工厂竟然再次戏剧性地倒闭了。
没有办法,为了养活患有脑瘫的儿子,于建军只能到工地里用力气换钱,挖石子、拉煤矿,只要给他钱都愿意干。
后来,好不容易攒了一点积蓄之后,于建军便开始摆摊卖起了水果,为了生活下去,他几乎尝试了所有底层行业。
生活的坎坷并没有让这位英雄低头认输,却反而更加磨炼了他身为军人的坚韧品质,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于建军最后如愿过上了自己的稳定生活。
2000年的时候,县领导偶然得知这位英雄的事迹,为了帮扶老兵,便主动邀请他前往县科技协会参加工作。
15年后,于建军再次转业,他以曾经一等功英雄的身份,被调往县武装部继续从事军队工作。
时隔几十年再次穿上军装,于建军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没有辜负部队的培养,而部队也没有埋没英雄的光芒。
参考资料:
一等功臣两次下岗之后《三月风》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