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得知卫生部要废除中医,直接撤销两位副部长的职务

前言:

中医在我国属于文化瑰宝,自古以来中医就靠望闻问切救治无数的病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也出了许多名医圣手,比如华佗、扁鹊、张仲景等等,这些人物都为中医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而今天要讲的这事也跟中医有关。

为什么1953年卫生部要废除中医?

当毛主席知道原因后,为何直接发怒撤销了两位部长的职务?

事件缘由:

时间来到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百废待兴,各方面的产业都在进入发展阶段,而中医和西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方面,当时的卫生部主张以西医为主导,认为西医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更适合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另一方面,中医界坚持认为中医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被忽视。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某些人看来西方科技与文明似乎成为了进步与现代化的象征,这导致他们主张摒弃传统、全盘西化。在这其中主张最明显的就是余云岫。

余云岫他是近现代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备受质疑和争议的人物。被人们称之为“废除中医第一人”,这个称号既是对他的褒奖,也是对他的批评。

思想迷误:

余云岫生于1879年,他于1913年到了日本大阪医科大学完成学业,正是日本这段留学经历的影响,对他的医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亲眼目睹了日本汉医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他也经历着国内西医的不断传入,他认为,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过于迷信,缺乏科学依据,对于临床效果的验证不足,于是他批评了许多中医的疗法和理论,并且一直在呼吁废除中医。

在其后长达十余年的中西医论争中,余云岫始终站在前列,成为废止中医派的领军人物,留下大量废医言论。他的废医言论既有主观动机的驱使,也有思想方法上的迷误。

余云岫留学回国后,仍然我行我素,时间到了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召开了卫生委员会会议,会议讨论了余云岫起草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

此案一出,医界鼎沸,全国震动,立即爆发了中医历史上空前的抵制风潮。全国中医界人士群情激愤,平日穿长袍的中医先生们,与当年的学生一样,走上了街头,走到国大会议的会场,进行静坐绝食抗议。

面对全国中医界和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当时的民国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取消废止中医的提案。

虽然提议方案被取消了,但是余云岫还是没有改变这一看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余云岫仍坚持己见,认为中医是封建残留思想,进入新社会就应该彻底铲除。于是,他在全国卫生会议上再次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

然而这一次,他的主张没有像民国那样立刻被压制下去,当时,受西医盛行的影响,余云岫的主张,立马就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王斌的大力支持。当时贺诚和王斌。虽然有着高超的医术和社会地位,但是思想上却是对西方医学崇拜不已,反而对土生土长的中医嗤之以鼻。

虽然贺诚有时思想认识不到位,但是在我党早期革命工作中也是十分有能力贡献的。

医疗建设:

贺诚出生于1906年,1922年考入国立医专(今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出版除旧播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梓光》。到了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为党的医疗事业进行工作。

到了1931年初,根据中央指示,贺诚离开上海,成功抵达了中央根据地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江西宁都县的龙岗。在这里,贺诚见到了任弼时、项英等同志,他们简单介绍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形势,并告诉贺诚由他担任军委总军医处处长。

当时军医处只有贺诚和一个文书,可以说一切的工作都得从头开始。在刚刚到任后,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但是由于职业的习惯,贺诚想到了医生看病,首先要了解病情。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决定采取什么医治措施。

为此,贺诚便决定到医院和部队做做调查,看看具体的情况如何。从后方医院到前线,几个月来,贺诚边组织伤员转运边进行调查研究,这就使得他对中央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红军初期的医疗条件相当艰苦,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部队药品、器材严重匮乏,手术台就搭在深山老林的茅棚中。

看到士兵们忍受病痛无情的折磨,贺诚心如刀割。立即向毛泽东同志提出成立红军自己的卫生材料厂、军医学校,毛泽东表示赞同。中央军委很快予以批准,任命贺诚兼任校长并负责学校筹备工作。

随后的第二年贺诚想方设法筹建了红军第一个卫生材料厂,生产出了大量医用棉花、绷带、酒精和一般外科器械、西药、中药,特别是创造性地改良了剂型的中药,如把粉针剂改为片剂,更为部队所欢迎。

红军前、后方的药品生产、购置和供应完全统一起来,使国民党实行的药品、医疗器械封锁遭到失败。

而建立成功的红军卫生学校从创办到长征前,共计培养出了686名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员,投身在中国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上,从此伴随革命历程开始了红色旅程。

长征结束后的1937年,贺诚奉派护送王稼祥赴苏联就医,后留苏学习,先后就读于苏共中央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学院、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和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贺诚先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

可见贺诚的医学能力方面还是不错的,就是有时候思想方面还是会陷入极端。也就是对待中医方面的误区看法,造成中医非常尴尬的处境。

实行管理条例:

随后,在余云岫、贺诚以及王斌的商量之下,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等一系列的管理条例。

其中规定,中医师的资格考试必须要考三科西医内容,身为中医要考西医的知识,如果没过的话,就没有行医资格证,而没有行医资格证就不能行医,没有行医资格证要是行医被举报的话,可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这直接导致全国90%的中医被取消了行医资格,中药店也都关门停业了。随后几年,全国中医一片萧条。

时间到了1953年,当时毛主席来到杭州等地主持新中国宪法的修订,除了这个主要目的之外,他也时刻挂心着刚刚推行的医疗改革。推行已久《中医师暂行条例》让他不敢相信,他找来当地的人了解情况,才知道卫生部居然出了那样的规定。

1953年,钱俊瑞向毛主席汇报卫生部废除中医的计划,毛主席表示强烈不满:“看不起中医的思想是很恶劣的,是纯粹的奴才式资产阶级思想。”毛主席的强烈反对,使得卫生部的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然而,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毛主席对此深感震怒,并迅速采取行动罢免了他们职务,并多次纠正卫生部错误偏见。他指出:任何轻视或否定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毛主席提倡中西医结合。他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而鲁迅都是主张“拿来”的。但这个“拿来”的过程,有个“挑选”的环节。

这篇文章既表达了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的思想,又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措施。

鲁迅认为,谁有优点,就应该向谁学习,谁有优点,谁就是老师,哪怕这优点是敌人的,哪怕这老师是敌人。鲁迅的这个观点,可谓彻底的拿来主义。

鲁迅说这话的时候,日军已经侵占了辽宁、吉林两省,是敌国了。但在这时,鲁迅依然提出了自己的忠告,明确地告诉中国青年,要向日本的优点学习。这个忠告,鲁迅是很坚决的,哪怕国内排日声浪巨大,也要告诉青年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拿来主义。

因此毛主席也经常强调,通过中医这个事情,向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讲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技艺与外来技艺之间的关系。他反复告诫有关单位和个人,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应该将中医西医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与作风。

毛主席也意识到了中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总方针——中西医结合。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国新政府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建立了300多家中医院,设立了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部门,此后中医医学的地位终于得以恢复和提升。

经验医学:

其实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需要从临床中积累经验,需要自己悟,老师点,病人送。中医学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灵活性大,注重整体,宏观性和个体的特殊性,需要望闻问切过硬本领和实践经验。

没有反复的实践是不能掌握的。所谓病无定证,医无定法,法无定方,方无定药。医者必须要不拘常理,灵活善变。

老实说西医也有西医的长处,药品通过血液注射,直达患处,很快就有了疗效。西方医学尤其擅长外科手术,手术治疗,简便有效。

因此就像毛主席所说的——中西医结合。这样中西医就可以互相交流,共同造福世界。

结语:

从卫生部废除中医以及毛主席改革措辞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可以辩证的来分析,就像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表现,用不同的方法,而中西医学也是一样,应该各取所长,不断互相促进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医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中医也在寻求与国际接轨,向全球推广中医。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国际化的步伐。中医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一同走向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