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狱后托人致信王震:还记得我家的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地主廖复初出狱后,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开国大将王震,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家的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看到这句话后,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当中,思绪仿佛被带到了几十年前的战场,在那个大雪纷飞,战略物资缺乏的时刻,热心的廖家带着粮食给了红军生的希望。

那么廖复初是谁?此次提起这件事,又是所为何事呢?

事情要追溯到1944年的一个秋天,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王震率领120师的主力部队南下,准备在湖北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国民党的压迫下,原本计划在湖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变得岌岌可危。王震不得不放弃原计划,继续南下,最终抵达湖南,将部队更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

转战湖南,成为了当时的明智之举,不仅减少了国民党部队的限制,还为后续的重庆谈判提供了便利。

内战爆发,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进攻,形势严峻。

中原军区部队给来犯的敌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359旅表现突出,接连攻克枣阳、湖阳等地,使敌人不得不重新部署兵力。359旅也由于连续作战过于疲惫,准备利用冬季时间返回洛阳店一带休整。

部队行至环潭镇时,突然下起了大雪,道路封冻无法通行。更困难的是部队的粮食已经告罄,周边的大城镇尚在敌军控制下,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即便能买到一时半会也运不回来。

部队没有粮食,万一遇到敌人合围后果不堪设想。

眼见部队马上就断粮了,三五九旅召开了紧急会议。

王恩茂提议道:“县城肯定是去不了了,眼下只有想办法去地方上筹粮了。”

可是人生地不熟的,他们一时之间也找不到解决办法了,最后还是王震提议道,请地方上的同志帮忙,筹得粮草。

于是,他们找到了地方上的同志,时任鄂北行署专员的李实同志帮忙。

在获悉三五九旅的近况后,李实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如果不能及时筹集到供部队使用的粮草。

一旦被蒋军知晓相关情况,必将再度引兵来犯,到时候我军无法以逸待劳,战士们只能饿着肚子上战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蒙受巨大损失。

环潭行署条件艰苦,经济困难,人手匮乏,但李实对于当地的情况了如指掌,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李实对王震的请求回应了:“地方本是一家,你们受困,地方有责。静侯一两天,定报好音。”

打下包票后,李实立马投入到紧锣密鼓的工作中。

李实仔细思索了一番,认定在国统区筹粮只是浪费时间,花费重金的同时,还要面临风险。

既然359旅在环潭,那么,粮食问题最好之环潭地区解决,环潭首富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是最佳对象,李实的脑海中有了方向。

廖家是应城鼎鼎有名的大财主,不但家财万贯,守着万亩良田收租,家中还做盐矿生意,廖家父子俩平日都去应城,看顾一个大膏盐矿。

抗日战争时期,廖家人自己修建了堡垒,手下足足有五千人的佃户,也全都武装起来,土匪皆不敢到廖家闹事,国民党军队也要忌惮三分,这才保全了家业。

他们从不和其他地主一般压榨佃户,更是看透了国民党当局的腐败不堪,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廖家人尽管没有加入我党,但打心底里敬佩我党战士。

因此,在抗日时期,他们向新四军伸出过援手。

李实登门拜访的时候,当家人并没有在家,恰巧只有已经90多岁高龄的廖家老太太毛氏在。

听明李实的来意,她直接说:

“我这个老太婆虽然行将就木,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拎得清的。做人不能忘本,我们廖家虽说现在薄有家产,但是往上数几代也是穷苦人家,知道老百姓过日子的艰难。”

“你们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现在遇到了难处,我们当然义不容辞。你们需要多少粮食,直接开个数吧,我们廖家必当尽力而为。”

李实向老太太表示了感谢,然后说自己大约需要一千担粮食,老太太爽快地答应了。

李实感动不已,“毛老太感谢您借粮给我军,这是我写好的欠条,度过难关后我军一定归还。”

老太坚定地说,“你们党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如今你们有难,我理应施以援手,这1000担粮是我廖家自愿援助的,不用归还。”随即老太太便把借条撕毁。

李实听后饱含眼泪,甚是感激。

很快,李实就将救命的粮食送到了王震将军和战士们的驻扎地。

几天后,他们竟然又收到了许多猪肉和羊肉。

原来廖复初回家后知道了此事,觉得应该再给战士们改善改善伙食,看来廖家虽然是地主,可是对于我党的革命事业却无比支持。

有了这千担粮食,359旅度过了寒冬。顽军以为他们被困在深山之中,登报宣称已经困死了359旅。然而359旅出其不意,狠狠地打了顽军的脸面。在关键时刻,廖家成为了他们的救命恩人。

而,廖家并不像以前那么幸福了。解放战争爆发后,廖家庄园出现了许多问题。

当国民党政府大量进口石膏时,辽国工业遭受重创,影响力逐渐衰落。廖家的生意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但是这些年积累的也不少。

失去影响力的廖氏,成了当地国民党贪官们的香饽饽。廖家受到多方面的盘剥,黄金数量不下八十两。廖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

即使如此,廖复初在得知有中共地下党员落入国民党手中后,还想尽办法将这些地下党员营救了出来。自然这营救的过程也是凶险万分,廖家为此也花费了不少的钱财。

将这些地下党员救出来后,廖复初也资助他们去武汉的朋友家避难。不得不说,廖复初和他的祖母毛老太一样,都是少有的通透之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人向政府举报,说他廖复初曾经干过坏事,是反革命分子。

原来,在战乱时期,土匪遍地,为了自家安全,也为了维护盐矿的正常生产秩序。廖家向国军第75师申请,调来70多人枪,与原本的30多名家丁人成立了矿警队。

后来廖家渐渐失去了对矿警队的控制权,这支队伍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指挥,干出了不少与人民为敌的坏事,但廖复初的手上可是半点鲜血都没沾过。可无论廖复初如何争辩,他始终难以洗清身上的冤屈,毕竟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地主,居然会心存良善之心。

最后,种种严重的罪行一并处罚,廖复初被判处了终身监禁。

后来,因在监狱中表现良好,廖复初获得了提前出狱的机会。

然而,出狱并没有让他有翻身机会,相反,日子越过越难。

廖家的老宅早已不复存在,一家人从宽敞明亮的廖家大宅举家搬去了偏远的武汉郊区。

由于他进过监狱,廖复初成为了黑户,没有老板愿意接收,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家里都由妻子一个人撑着,日夜辛劳靠打零工为生。每个月赚的钱勉强够度日,一家人精打细算才能吃饱饭,连给孩子买零食的钱都没有。

思索再三后,廖复初还是决定为自己平反,为了家人,他必须奋力一搏!廖复初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给相关部门写信澄清事实,然而事件已过去多年,要想澄清绝非易事。

直到有一天,他在报刊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我为359旅筹军粮》,讲述的就是当年廖家给359旅捐赠粮食的故事,怀着激动的心情,廖复初联系到了作者。

作者名为马希良,而这篇报道是根据当初李实的回忆所写,时隔多年,前往廖家借粮的李实也早已去世。

廖复初多方打听之后,才联系上马希良,他写了一封多达6、7页纸的长信给马希良,在信中说明了廖家献粮的经历、自己的处境,以及委托马希良帮忙证明献粮的真实性。

马希良原名马兴,酷爱写作,到三五九旅当战士期间,也一直坚持创作,他的作品被多次发表在《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上,被王震视为三五九旅的“知识分子”,对他非常钦佩。在表扬他的同时,也向马兴表示,以后他有什么事可以直接上报自己。

但他却一次也没找过王震,从不肯因为自己的事情麻烦王震。但这次受廖复初所托,他决定使用一次自己的“特权”,这才给老首长王震写了一封挂号信下。

王震接到这个请求后,心存感激之情,决定亲自前往湖北,调查这起冤案的真相。他深知,廖复初是那个年代抗日事业的见证者,他应当得到公平的对待。

于是,将军王震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调查,追寻当年的证据,让真相浮出水面。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廖复初的清白。这个冤案,终于在时间的洗礼下,得以昭雪。

不仅如此,将军王震还协助廖复初走上法院,争取他的权益。最终给予廖复初应有的补偿和待遇,让他安享晚年。

有人曾问廖复初在受到冤屈时,他是怎么想的?廖复初则很坚定的回答:“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实事求是给我圆梦!今天这一刻让我再次确认,我的信仰是值得的,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感谢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