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布局鲁北、鲁东 山东海上“氢田”走向深远海
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山东海上风电正加速走向深远海。
“山东深远海风电规划海域主要布局在鲁北、鲁东,预计总量2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预计900万千瓦,其余于‘十五五’期间推进。”近日,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海洋工程事业部技术部主任王勇透露,这是山东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24-2030)初稿初步规划的全省深远海海上风电容量规模,目前,该规划尚处于国家能源局和各部委审批环节,详细规划内容待核准后公布。
据分析,上述规划中提到的风电项目中,鲁北主要布局在渤海湾和黄海北部、东营和烟台北部海域,鲁东主要布局在黄海中部偏北海域、威海东部海域。
风电场建设走向深远海
“随着潮间带、近海机位逐渐饱和,风电场建设走向深远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王勇说。
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最活跃地区,土地经济价值高、人口密度大、制造业发达,在当前双碳目标下,绿电需求更加迫切。在他看来,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发电小时数高、距离负荷中心近、消纳空间足,有望成为沿海省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
“大型风机在效益指标等方面表现突出,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具有组件使用优势,增加风机降本空间。”对于风机更加大型化的趋势,王勇这样表示。
另外,海上风电的发展更加规模化和智慧化。“规模化发展有助于降低深远海海上风电建设成本,促进海域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对提升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和运维质量、保障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王勇说。
值得关注的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愈加凸显。5月11日,山东省政府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其中,《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海陆并进发展风电,做优风电装备产业;《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2025年海上风电并网规模达到600万千瓦;《能源保障网(2024-2025年)》提出,加力推进风电开发建设,加快实施省管海城海上风电项目,实现能开尽开、应并尽并。
深远海开发建设难度大
在王勇看来,相比近海、浅海,深远海的风电开发建设难度挑战更大。
“深远海海域气象和海况复杂,高湿高盐雾,恶劣极端环境下海上风电机组长期安全可靠运行面临挑战,特别是对叶片气动稳定性、传动系统可靠性、机组控制效能提出了更加严苛要求。”王勇说。
此外,王勇表示,海域水深增加对基础结构挑战大,现有固定式海上风机基础,如单桩、导管架等结构,由于钢结构规模和自重增加,造价将大幅提高;同时,深远海海域施工窗口期短,适配的施工船机装备性能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安装费用将大幅上升,传统固定式基础面临技术经济性不足挑战,亟待创新突破。
深远海开发对远海输电技术的挑战也相对大。王勇分析,传统工频交流输电不适用远距离海上输电送出,我国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实际应用工程仅1条,案例经验较少,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发展较慢。
“相对近海而言,深远海海上风电产业链集中度与技术要求更高,实现产业链的高效培育是保障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稳定起步的重要条件。”王勇表示,目前各市产业链招引工作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换产业等现象,不利于降本增效,建议政府以政策导向的形式提出产业链聚集的要求。
他还建议,需明确国管海域海上风电用海审批办法,推动深远海设施用海管理有关要求尽快出台;明确深远海电缆铺设路由调查申请、铺设施工申请的有关审批程序。
推动“风电+制氢”等产业融合
基于以上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特点,王勇建议,实现海上能源综合化应用融合发展,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油气、海水淡化、氢能、储能等多种能源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提升海域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整体效益。
王勇举例说,比如能源岛建设方案,为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海上风电将逐步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制氢等多种能源或资源综合利用和融合发展,探索降低海上用电开发成本,提升项目整体效益的路径;再比如,海上风光体融合方案,风光同场光伏可以在海上风电场风机空隙布置,在海上风电场内建设可实现一定配比的规模配置,推动海上风电与海上光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送出,提升送电稳定性和开发经济性。
“山东海域面积广、海洋资源丰富,可充分发挥山东在海洋资源和氢能产业等方面优势,打造海上风电及氢基能源供应基地,开展近海分布式和集中式制氢示范,探索远海集中制氢。”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颖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颖认为,“风电+制氢”模式,可有效促进近海、深远海等风力资源开发,促进海上风电大规模并网消纳。通过建设海上氢能及氢基能源供给基地、打造海上“氢田”,一方面氢基能源可直接运送至沿海城市或出口,另一方面可为途经船舶等直接提供能源。
陈颖透露,国家电投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山东布局“风电+制氢”项目的选址和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