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登革热大流行解密 国卫院:蚊子「共用针头」快速传播

国卫院疫苗研究所及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陈俊宏团队利用动物实验证实,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传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传播。(国卫院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登革热疫情在2015年大流行,全年创下超过4万例确诊纪录。过去科学家认为,登革热病毒需要在蚊子体内复制,感染至唾腺,才能在叮咬下个人时完成传播,但2015年同户内感染者的发病间隔却不足潜伏期。国卫院团队透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蚊子「共用针头」的传播方式,只要叮咬了感染者,再叮咬下个人时,口器上的病毒即可传播,导致疫情快速扩散。

登革热是一种经由埃及斑蚊、白线斑蚊叮咬而传播,所引起的虫媒急性传染病,近50年来,因气温升高及国际间人口移动频繁等因素,登革热疫情于全球快速攀升,其中7成病例分布于东南亚国家,位于亚热带的台湾也同受其害,今年南台湾流行的疫情,是近60年来排名第2的严重疫情,仅次于2015年大流行。

埃及斑蚊主要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台南、高雄,偏好在室内环境活动,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过程中,经常需要叮咬多人。过去科学家认为,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需要在蚊虫体内完成多次复制,再由中肠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人时完成传播,这个过程至少需要8天,发病间隔至少10天以上,称为外源性潜伏期。然而,国卫院与高雄市卫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发病时序,发现同家户内的发病间隔有8成5少于3天。

国卫院疫苗研究所及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陈俊宏团队利用动物实验证实,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传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传播。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后,紧接着叮咬下一只动物,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传播造成感染,类似于HBV、HCB、HIV的传染模式。

埃及斑蚊叮咬多个宿主的行为模式,可能将病毒以此种机械性传播模式给下一人,大大缩短了病毒传播的时间,同时增加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机会,导致登革热在社区内快速扩散。这样的「共用针头」传播方式,说明了2015年台湾登革热大流行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已于今年8月发表于知名国际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