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际汽车业十大新闻

编前:新冠肺炎疫情——这只最大的“黑天鹅”让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球汽车行业倍感压力,同时也在加速转型,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疫情的暴发及持续蔓延让全球车市一度停摆,部分国家汽车销量甚至一夜归零。好在进入下半年后,各大市场开始逐步恢复元气,而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变革并未止步,反而在加速前进。本报遴选出2020年国际汽车业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回首这一年,从“低潮”中逐渐走出来的国际汽车业更具韧性,满怀信心地迎接2021年的到来。  1 新能源汽车逆市而上中国欧洲并驾齐驱  疫情给全球汽车市场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今年全球汽车销量毫无意外将迎来负增长。IHS Markit咨询机构预测,今年全球汽车销量将同比下降15%。不过,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尤其是主要市场——中国和欧洲,新能源车市非常火热。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数据库》统计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175.1万辆,同比增长11.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10.9万辆,同比增长3.9%,其中11月单月销量达到20万辆,同比增长104.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全年销量有望达到130万辆。中国新能源车市的良好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通过提供购置补贴、充电补贴、优化使用环境、汽车下乡等多项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欧洲市场也是一样。为了提振受疫情重创的汽车业,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纷纷出台以推动电动汽车消费为重点的车市刺激政策,不仅促使车企加快电动化布局,也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购车补贴,使得欧洲电动车市销量大幅增长。  点评:今年中国和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另外,车企加快电动化布局,也使得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走出疫情的阴霾,跑赢2020。  2 “寒冬”叠加疫情裁员减支成常态  如果说2018年、2019年全球汽车行业出现裁员潮是因为车市下行,那么2020年的裁员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受疫情影响,今年3~5月,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整车、零部件工厂出现了大面积停工,如何保障现金流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作为削减成本最“简单粗暴”的手段,裁员被不少跨国汽车厂商提上日程。  今年6月,宝马宣布,与德国工会协商后决定裁员6000人,以应对疫情的影响。与此同时,宝马、雷诺、捷豹路虎、日产等跨国车企都加大了裁员减支的力度。此外,包括迈凯伦、宾利等超豪华汽车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裁员成为必然。  疫情之下,零部件巨头也迎新一轮裁员潮。今年5月,采埃孚宣布,计划在2025年前裁员1.5万人,约占目前总员工数量的10%。今年9月,大陆集团发布声明称,将架构调整计划,或有3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共享出行业务也受到疫情的沉重打击,优步、Ola等网约车公司均有不同幅度的裁员。  点评:疫情造成的汽车消费低迷和工厂停工,使得很多汽车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的方式来削减成本,维持运营。  3 自动驾驶格局重塑无人配送加速落地  疫情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全面冲击的同时,也使得此前业内大热的自动驾驶领域加速分化,格局生变。一方面,福特、大陆集团等部分企业暂缓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福特还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上线时间推迟到了2022年。此外,戴姆勒和宝马在今年6月宣布,暂停双方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合作,双方维持仅1年的合作关系由此告吹。双方给出的理由是成本太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适宜推进合作。  另一方面,车企与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结盟的热情高涨。在与宝马“分手”后,戴姆勒火速搭上了计算平台及芯片生产商英伟达,沃尔沃则与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迅速结盟。  此外,由于疫情之下消费者对于无接触式配送服务的关注度激增,业内开始深入挖掘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配送领域的潜力电商巨头亚马逊收购美国自动驾驶公司Zoox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Waymo于今年3月宣布启动无人驾驶送货服务Waymo Via,主要服务于短途、长途货物运送及交付。在中国,京东、阿里菜鸟、苏宁易购等电商巨头也在无人配送领域加快布局。  点评:疫情之下,自动驾驶并未降温,人们反而开始深入探索该技术在更多领域和更多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  4 英、日又提“禁燃”减排方式再思考  “禁燃”在国际汽车业不算什么新鲜事。今年11月,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英国将把燃油乘用车和货车的禁售时间提前至2030年,旨在满足该国的“净零排放气候目标”。英国此前计划2040年禁售燃油车,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独有偶,日本放送协会(NHK)近日报道称,日本政府正考虑在2035年左右禁止销售新型内燃机汽车,转向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  早在今年9月,美国的“环保先锋”加州签署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到2035年该州新出售的乘用车和轻卡实现100%零排放。加州还要求到2045年,在可行条件下,所有中型和重型卡车新车均实现零排放。  不过,无论是英国还是日本,“禁燃”之声都遭到当地汽车行业的强烈反对。实际上,是否应该以行政令的形式加快减排和推进电动化,全球汽车行业都颇有微词,考虑到电动汽车的成本和技术瓶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力获取方式和供应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一刀切”真的是解决方案吗?  点评:随着多国陆续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以彰显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汽车业加快减排成为必然趋势。如何推进减排,是要一蹴而就还是循序渐进,关于“禁燃”的争议预计未来也不会平息。  5 特斯拉市值丰田新势力狂欢显隐忧  在全球汽车行业因疫情普遍受创的情况下,代表汽车业未来的电动化、智能化板块却受到资本的追捧。今年年中,特斯拉的市值一路扶摇直上,超过了全球汽车行业的两大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和丰田,在汽车领域登顶。而后,特斯拉的市值飙升就像是坐火箭一样,在年末已突破6000亿美元。  在资本巨头的眼中,传统车企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属于新能源汽车,而特斯拉或将是下一个时代的“丰田”。这种资本的倾向性不仅让特斯拉的市值高高在上,甚至惠及全球新能源汽车板块,包括中国,作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汽车股价提升,而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也借势成功在美股上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较早的比亚迪市值也水涨船高。  不过,在资本狂欢的背后,一些隐忧已经显现,通用汽车与尼古拉的纠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被媒体誉为特斯拉潜在对手的美国“氢能重卡第一股”尼古拉,于今年6月4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股价迅速暴涨,市值一度超过福特。今年9月,通用汽车宣布斥资20亿美元入股尼古拉,但随后有空头机构做空尼古拉,称其对技术进行虚假宣传,震惊业内。最终通用宣布不再入股尼古拉,只保留燃料电池领域的合作。  点评:应冷静看待资本市场的狂欢,与传统车企相比,新能源车企股价的高涨更像是“空中楼阁”,一切还要看自身实力。  6 欧盟排放新规生效车企赶考“八仙过海”  在汽车业减排方面,欧盟一向走在国际前列。从2020年1月1日起,欧盟新的碳排放法规正式实施。按规定,2020年欧盟境内95%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从2015年的130克/公里降至95克/公里,而2021年100%的新车都必须达标。如果不达标,车企将面临巨额罚款。  严格的排放新规对于所有在欧洲开展业务的车企而言都是一次“大考”,为了达标,车企可谓绞尽脑汁,他们纷纷加快推出新款电动车型,以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电动汽车来冲抵高排放车型,尤其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短期内成为欧洲车企的重点发力方向。  此外,欧盟的“排放池”政策允许低排放的汽车制造商与其他高排放难达标的车企联合起来,共同分摊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达标,丰田与马自达、大众集团与中国上汽、沃尔沃与福特等陆续组建了“排放池”,本田也加入了特斯拉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组建的“排放池”。  点评:随着欧盟加速向“碳中和”迈进,交通领域排放法规的进一步收紧已经不可避免,车企也要早做准备。  7 脱欧“肥皂剧”落幕英国车市前景不明  距离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已经过去了4年,英国脱欧的“肥皂剧”终于落幕。历经9个多月的拉锯谈判,欧盟与英国在12月24日终于“握手”,宣布达成脱欧贸易协议,英国得以避免在明年1月1日“硬脱欧”。  这份协议避免了“无协议脱欧”的冲击,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此前的预测,“无协议脱欧”将给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带来每年100亿~110亿欧元的损失。不过,尽管在最后关头与欧盟达成协议,英国汽车业在过去4年半已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今年受疫情影响更甚。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英国乘用车新车销量为149.8万辆,同比下滑30.7%。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让英国人心惶惶。从12月21日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英国实施旅行禁令,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  点评:疫情影响叠加脱欧“肥皂剧”,英国汽车行业遭受沉重打击。而今,英国脱欧终于尘埃落定,该国汽车业会比之前作为欧盟的一份子发展得更好吗?且向前看。  8 三大国际车展取消车企转战“云发布”  今年以来,疫情成为各大国际车展的“致命杀手”。单看全球五大A级车展,就有三大国际车展因“疫”取消,分别是日内瓦车展、北美车展、巴黎车展,尤其是日内瓦车展在开幕前夕因瑞士政府一纸政令被迫取消,车企纷纷转战线上,发布新车。  至于东京车展和法兰克福车展,2020年本就没有展出计划,否则恐怕也难逃取消的命运。另外,从2021年开始,法兰克福将不再是德国国际车展(IAA)的举办城市,慕尼黑在竞选中胜出,这也就意味着法兰克福车展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慕尼黑车展。延期举行的北京车展成为2020年“硕果仅存”的全球A级车展。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额的参展费与曝光量之间的不匹配,早在疫情暴发之前,传统国际车展就开始遇冷,部分车企选择自己举办产品发布会,或在线上发布新车。在疫情出现后,“云发布”更是扎堆。除了新品发布会采用线上直播外,部分车企的高管甚至亲自出面,直播“带货”。  点评:疫情使得以直播为代表的“云发布”异军突起,打破了汽车行业传统营销手段。从新品线上发布到直播“带货”,“云发布”势必会给本已日益式微的传统车展带来新的冲击。  9 争相入股中国电池厂商跨国车企意在长远布局  席卷全球的电动化浪潮使得动力电池厂商水涨船高,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跨国车企为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布局,纷纷瞄上了中国排名靠前的数家电池厂商。  大众集团今年5月底宣布入主国轩高科,豪掷约11亿欧元获得后者26%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戴姆勒紧随其后,旗下乘用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于7月初宣布与孚能科技深化战略合作,并将持有后者约3%的股份。紧接着,本田“官宣”入股宁德时代。  为什么中国电池遭到跨国车企“哄抢”?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入股中国电池厂商有利于跨国车企加快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布局;二是中国电池厂商实力越来越强,装机量名列前茅,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三是中国电池厂商也在加快海外布局,不仅在中国市场,未来在海外市场也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  点评: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零部件供应商相对于主机厂处于弱势地位。但电动汽车领域有所不同,主机厂更乐于“捆绑”电池厂商,从而获得稳定的电池供应。  10 雷诺-日产-三菱大重组“后戈恩时代”加速瘦身  在因戈恩被捕事件牵连出一系列公司动荡、管理层更迭、利润下滑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终于推出了重组计划。今年5月底,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发布了多项战略举措,开始探索全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在联合采购等联盟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三家公司对全球区域市场进行了划分。未来,日产的经营资源将集中在中国、北美和日本市场,雷诺集中发展欧洲、俄罗斯、南美和北非市场,三菱则是东南亚和大洋洲市场。技术方面,日产将主导自动驾驶技术研发,C级和D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主要由三菱负责,而电动化车身及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系统由雷诺主导。  “瘦身”成为3家公司共同的选择。在新的4年规划中,日产计划削减20%的全球产品线,车型从目前的69款减少到55款以下,其全球年产能也削减20%至540万辆。雷诺也计划通过简化流程、减少车内零部件的多样性、调整工业产能等,在3年内减少20亿欧元以上的固定成本。三菱汽车在新掌门加藤隆雄掌舵之下,也采取收缩战略,聚焦东南亚市场。  点评:此前在联盟前掌门人戈恩的领导下,联盟三位成员,尤其是雷诺和日产实施了多年的激进扩张战略,而今均陷入了财务困境,收缩规模、提升效益成为当务之急。“瘦身”不仅是雷诺-日产-三菱,也是2020年所有传统车企巨头的关键词。本报记者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