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1200万,就业增量空间从哪里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召开一次会议、印发一份通知,代表着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动。
11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工作会,部署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前一天,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
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重大变化,将以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升级为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加快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提高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司长孙海波近日撰文指出,要围绕促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体适配、适度超前。
《通知》从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三个方面进行部署,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
具体举措包括,定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综合考虑高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方式等。
近日,重庆市人社局发布事业单位考核招聘紧缺高层次人才公告,面向社会公布2801个事业编制岗位。招聘岗位中99.86%为专业技术类岗位,岗位需求排名前几位的专业有临床医学类、教育学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支持应届毕业生报考,公开招聘必备的学历学位证书等,对2025年境内外高校应届毕业生均放宽到2025年8月31日前提交验证即可。
《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及时调整或更新升级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今年9月介绍,2024年全国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地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庄惟敏介绍,2024年全国高校建筑类专业招生计划超3.9万人,较去年下降6.1%。2024年建筑类专业招生高校共有397所,较去年减少17所。
有减也有增。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提出,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合理安排招生规模,增加办学层次,构建梯次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原则上每个省至少建设1个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全国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职业教育高水平现代家政类专业群。鼓励各地在家政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分配上给予倾斜。
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9月以来各地各高校已开展招聘活动5.5万场,提供岗位信息1093万条。教育部近日举办全国教育系统2025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预计提供相关教育单位岗位超18万个。
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化就业主渠道作用,《通知》要求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充分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将开展民营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项行动。
“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创造能力,是岗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经济部门。当前,需要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拓展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欧阳俊说。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指导高校与相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产业园区等建立常态化就业合作,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很强的带动就业的潜力。《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
对于政策性岗位,《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确保全部在8月底前完成。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稳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有500多万大学生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错过了当年9月到次年1月的招聘“黄金期”,这一就业时间差造成供需大规模错峰,缩小了毕业生的有效求职期。
《通知》还要求,各高校要统筹安排好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进程,确保有序开展、有效衔接,为毕业生在校期间求职预留时间。
近日,多个省份2025年公务员招录计划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部分岗位的招录年龄放宽,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这是对大龄高校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重大利好。
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被摆在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
孙海波近日撰文指出,要努力建成全员覆盖、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链条优化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等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切实举措。比如,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牵头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推进任务落实;要求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探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求将就业实习实践作为促就业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
就业工作评价机制牵引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通知》提出,坚持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探索长周期评价,以就业评价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转型,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这是“分类评价”和“长周期评价”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中。
接近就业政策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分类评价,就是评价就业工作不要一刀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办学定位不同,就业评价应该区别对待。所谓长周期评价,是不要光看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还要看毕业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状况,所以要做长周期的跟踪调查评价。
目前,很多省份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只设置了本科、专科两个类别。有专家指出,应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公办本科院校、民办本科及独立学院、高水平高职院校、普通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等制定分类评价指标,将不同类别高校的指标设置差异化权重。
过去,各地将学生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导致高校普遍热衷于追求就业率,造成就业工作一定程度的“失真”。
《通知》继续强调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此外还提出探索长周期评价,以弱化高校的造假冲动。
目前,就业率统计时间节点是在每年8月和12月。上述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议只统计年终就业率,给学生、高校更充分的就业缓冲期,同时将毕业生5年内的相关就业发展情况都纳入考核范围,更关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