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国家和地区已提交更新版NBSAP ,实现“昆蒙框架”目标需要全政府、全社会共同努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022年,我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的主席国,引领国际社会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明确了路径。
“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以下简称NBSAP)是各国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制定的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与“昆蒙框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昆蒙框架”如何通过各国的NBSAP落地,是未来全球需要关注的议题。9月19日,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主办的“昆蒙框架目标实现之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中国、加拿大、欧盟和西非的NBSAP如何支持“昆蒙框架”目标的实现进行了讨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实施“昆蒙框架”需要全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全球协作对于框架目标的成功实现至关重要。此外,NBSAP的实施是关键,通过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等行动有助于推动NBSAP真正成为“昆蒙框架”落实的指南针。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珀在会议致辞中表示,“昆蒙框架”为实现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实现205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提供了路线图。框架的实施取决于各国的具体行动,并充分反映在各国更新的目标和NBSAP中。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生态保护项目主任华宁在上述会议中介绍,目前已有72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设立了各自的保护目标,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更新版的NBSAP。
“各国的雄心将反映在10月21日至11月1日于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上提交的国家目标中。”大卫·库珀进一步指出,这些国家目标应与“昆蒙框架”的长期目标和行动目标中设定的全球雄心相匹配,并通过更新的NBSAP加以实施。
各国的NBSAP是否达标,还需要进行公正的审议和监测。《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监测、评估与报告负责人吉莉恩·坎贝尔在会议中指出,国家目标与“昆蒙框架”的协调是审议的核心。各国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格式提交国家目标及履约报告,因此需要确定合适的指标来监督NBSAP的实施情况。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NBSAP应与本国国情相协调,将生物安全获取和惠益分享结合起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并促进其他相关机制和公约的协同增效作用。
《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每一缔约国要根据国情,制定并及时更新国家战略、计划或方案。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徐靖在会议中表示,中国是率先完成NBSAP更新的七个缔约方之一,也是第一个完成NBSAP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更新版的NBSAP对标“昆蒙框架”,调整了优先行动、优先领域和优先项目,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集成和展示。徐靖强调,我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各领域的规划和政策需要和“昆蒙框架”相衔接,以期高效、系统性地推动NBSAP的实施。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已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刘立副研究员指出,除了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规划,地方层面也正在积极行动,制定和完善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以下简称LBSAP)。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山东、河北、重庆、浙江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了LBSAP的更新工作。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谢春华在会议上分享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本地特色,推进NBSAP和“昆蒙框架”目标在保护区的落地。茂兰保护区因地制宜创建了“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科技攻关支撑和野外回归种群结合”的保护模式,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果。同时,谢春华也指出,地方保护工作过程中面临人才培养、生态旅游对保护管理带来的压力等挑战。
NBSAP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参与以及资金机制的助力。
“昆蒙框架行动目标15提出‘推动大型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定期监测、评估和披露其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依赖程度和影响’,这为全球政府实施信息披露监管提出了要求,也为企业披露提供了更多动力。”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履约二处专家王迎在上述会议中介绍,为了响应目标15提出的要求,COP15期间,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建立了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的工作机制,联合企业、基金会和国际机构,推动企业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的行动积极性。
针对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在上述会议中建议,在提升金融机构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同时,推动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转变,开展金融创新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
除了国家需要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非国家主体也同样需要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非国家主体的自主贡献在形式上,既包括了资金的贡献,也包括了倡议和行动等方面的贡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在上述会议中表示,作为非国家主体的一员,我们与国内外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出了可行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生态系统碳汇项目的具体实践中,采用了三个核心的目标:一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举;二是筛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关键栖息地恢复区域,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三是推动项目的实施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带动当地社区的发展模式转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在上述会议中强调,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是中国林科院的重要工作,与国际组织、民间社团、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紧密合作,对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崔丽娟表示,要通过共同开展栖息地保护、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地监测以及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制建设等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和技术创新,用科技支撑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