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最贵新股”万润新能市值已不及募资额,打了谁的脸?
在A股市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三高”发行被认为是市场毒瘤。削弱新股投资价值的同时,导致有限股市资金的大量浪费。
2022年上市的万润新能(688275.SH),便是“三高”发行的典型。而今,公司的总市值竟然已经跌破当初募资金额,可谓奇景。
万润新能是一家锂电池材料厂商。2022年9月29日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其发行定价高达299.88元/股,属于2022年年最贵新股,计划募资13亿,实际募资64亿,超募50亿元。公司IPO市盈率达75.25倍,是行业的近四倍。
然而,至2024年2月20日收盘,万润新能总市值仅59.16亿元,上市以来累计下跌71.83%(前复权),公司总市值已经低于上市募资额。
万润新能这家公司,集中体现了A股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后诸多乱象:
1、上市前蒸蒸日上,上市后就变脸。
2020年到2022年,万润新能业绩增速十分迅猛。这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21%、890.36%和171.90%。
然而,公司上市第二年,业绩就变脸了。2023年预计亏损16亿至14亿元。
众所周知,企业上市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如果上市后业绩更糟,那上市干嘛呢?
2、财务疑点重重,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视而不见”。
无论是此前业绩高增的2020年到2022年,还是业绩变脸的2023年,万润新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竟然均为负。
2020年,万润新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0.93亿元,2021年和2022年则为-3.66亿元和-25.51亿元?
这说明万润新能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小于现金支出,即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自给自足。
进入2023年,万润新能现金流缺口依然巨大。2023年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15.22亿元。
正常的企业生产经营中,怎么会出现越增长越缺钱?企业越蒸蒸日上,现金越紧张呢?这样的疑点,保荐机构竟然视而不见。
另外,万润新能与此前暴雷的康美药业、康得新一样,存在明显的“存贷双高”现象。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万润新能货币资金分别为0.84亿元、3.1亿元和47.8亿元,增长十分迅猛。
与此同时,2020年到2022年,万润新能短期借款分别为3.64亿元、8.23亿元和16.41亿元。
货币资金猛增的情况下,公司为啥还要大举增加借款,甚至大量增加用于周转的短期借款呢?一边需要支付高额的财务费用,一边账上还保留大量的现金,不符合商业逻辑。
事实上,存贷双高,或说明该公司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存疑,可能是财务造假。
3、保荐机构收取天价佣金
万润新能当初实现大幅超募,与券商、基金的“抬轿”不无关系。
据悉,保荐券商东海证券的承销费与募资额高度绑定,即募资金额越高其收取的承销费越大。根据东海证券的承销收费细则,当万润新能募集资金总额为40亿元以下(含40亿元)的,承销费用为1.2亿元;募集资金总额为40亿元以上(不含40亿元)但在50亿元以下(含50亿元)的,承销费用为1.6亿元;募集资金总额为50亿元以上(不含50亿元)但在60亿元以下(含60亿元)的,承销费用为1.8亿元;募集资金总额为60亿元以上(不含60亿元),但在70亿元以下(含70亿元)的,承销费用为2.1亿元;募集资金总额为70亿元以上(不含70亿元),承销费用为2.4亿元。
万润新能超募50亿元后,上市发行费用为2.43亿元,其中,东海证券获得保荐及承销费用为2.12亿元。
此外,基金也纷纷“配合”抬价。
在剔除无效报价中,华夏基金申报较最高,高达389.04元/股,申报折溢价比率高达1.3,即华夏基金申报价在高额的发行价基础上进一步加价30%。富国基金、宏利基金的申报价也不低,申报价较发行价溢价率超20%。
泡财经评:
全面实施注册制以来,类似万润新能这样的IPO在A股层出不穷。侵害的是投资者利益,打的是保荐机构的脸,挑战的是监管权威。
正是发行人、保荐机构等受益人对利益的角逐,“三高”发行在A股市场大行其道。实施注册制后,新股发行取消了23倍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三高”发行从“常态”发展到“病态”。发行人美化业绩,把上市当成圈钱的一锤子买卖。专业机构无视企业的风险和问题,盲目逐利,让投资者买单。
近日,履新证监会主席的吴清密集展开工作。带队前往银河证券金融街营业部,与十多名个人投资者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据了解,座谈会上,股民们建议“严把IPO准入关”。
据悉,证监会正评估总结近年来发行监管工作实践,更加聚焦严把IPO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方面,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机制。
未来,随着进一步加大拟上市企业的督导检查力度,大力整治财务造假,对“带病闯关”形成更有力的震慑,倒逼发行人提高申报质量、中介机构提高执业水平。相信万润新能这样的IPO终将绝迹,A股也终有望天朗气清。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