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深耕不辍,北林大生物学理科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国家理科基地班迎来了新一届学生。36名经过严格选拔脱颖而出的年轻学子,开启了他们求索之路。

1997年,瞄准森林生物学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生物科学技术发展重大需求,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作为全国林业院校中唯一的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23年来,走出了一大批具有扎实森林生物学基础知识、全面科学素养、宽广世界胸怀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班的建设模式有何特点?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哪些经验?记者日前采访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

培养高端人才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学院的定位就是培养高端人才。”基地主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林金星教授这样介绍道。

“基地的发展建设从起始就高标准、严要求,既要顶天: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加强森林生物学基础研究;又要立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森林生物学领军人才培养基地’。”

为保障生物学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工作科学、高效运行,北京林业大学率先采取了“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滚动分流”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实施小班授课,首推科研导师制,构建了全程一对一指导大学生从事科研训练的育人模式。

“在这样的制度下,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学院为我们本科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观实习机会,使得大家都较早地明确了科研兴趣与方向。” 2019届毕业生宋雨桐说。

科研与成长并重 实行双重“导师制”

林金星介绍,基地班首推的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带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科研”的研究型实践指导方法。

“基于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科研训练模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申报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得到系统提升。”林金星说。

同时,以科研立项为载体,在导师指导下,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北京市、校级院级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申报-立项-实施-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发表论文等过程,系统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

生科18班学生王伟奇告诉记者,基地班为每位同学配备了科研导师,让同学们有机会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接触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班内同学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参与率达到100%,且多次斩获国内相关学科竞赛奖项。

探索“三位一体”模式 思政教育重实践

延伸了“科研导师制”的做法,基地班还实施全员参与的“成长导师计划”,为每一位学生选定一位成长导师,密切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林金星表示,这一“导师制”更加注重思政过程,将思政元素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在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为实现“有山皆绿有水皆青”的目标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历史使命感

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基地班率先推行思政课程、思政实践和思政导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除系统讲授思政课程、依托“成长导师计划”聘请思政导师外,基地还强调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担当主体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思政实践要求学生每年参加不低于一个月的社会调查,或参加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相关的生物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体现国家重大战略意图的科技攻关项目。

“我们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沙龙、社会实践活动和野外实习等,这也正印证了‘重实践’的理念。”王伟奇说。

因材施教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林金星介绍,北京林业大学在拔尖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了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三制三化”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路径

据了解,生物学理科基地班的专业课大多采取小班单独授课的模式,并与翻转课堂等创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倡导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根据学生兴趣、思维特点和发展目标定制课程,并进行个性化指导。

王伟奇表示,当遇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老师的精力也恰能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并能有针对性地为同学进行指导,这种合理的师生配比使得学习更高效了。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中单纯采用将学生“送出去”的做法不同的是,生物学理科基地班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林金星表示,通过借鉴学院中加合作办学资源、探索“中外双导”的联合导师制模式、举办“学术大师绿色讲堂”和暑期学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专业竞赛或在国际林业联合会年会等学术会议中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促使学生与国外学术大师深度接触,拓展、拔尖学生跨文化理解沟通能力。通过校内外学科交叉和双向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奠定“广博知识”,形成“国际视野”,培养“卓越能力”。

数十年深耕不辍 新时代抢抓机遇

多年来,生物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数据显示,23年间,基地班每年毕业30余名森林生物学特色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就业率保持在100%,平均读研率高达90%以上。迄今,600余名毕业生中,大多已成为活跃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然而,面对不同时期下的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国际标准,如何紧扣学校定位,强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本科”的办学使命,如何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林金星坦言,仍任重道远。

近年来,生物经济正在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新经济业态,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林金星表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抢抓机遇,加快学校生物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主动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基地班将以“梁希书院”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实体,立足国家理科基地班建设,辐射统筹国内外林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学、植物学等一流学科专业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北林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孙竞 实习生倪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