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收视直逼第一,无流量明星还打赢佘诗曼,内娱流量失效了?
最近又看到“广坤”了。
堵在人家门口开骂。
但这次他嘴笨了,气势短了,还一把被人揪住了要害:
你别薅我前边
我前面没几根了
前边怎么嚣张地来。
后边就怎么板正地被抬走。
让他惹谁不好,偏偏惹上了这家人。
一个星期来,他们承包了Sir的笑点:
乘风踏浪
乔杉+杨子姗主演。
从来没想过的CP。
更没想过他们一会是年代剧。
一会是《致青春》。
一会又是《乡村爱情》。
Sir发现,最近观众在吐槽国产剧不是太悬浮,就是太说教。
《乘风踏浪》开局并不是十分抢眼,但越播呼声越高。
主打的就是“三感”:
生活感,松弛感,和陪伴感。
不试图向你输出什么,就展现有滋有味、打打闹闹的生活。
01
第一集就很“雷”。
乔杉对着裤衩子,看的入迷。
别误会,人家这次可不再是洗浴一哥。
彭锦西,东北某滨海小城的学霸,1978年当地唯三考上大学的其中一个。
不仅是读书的料,还很有商业头脑。
可麻烦在于,对于那个年代而言,他过于有商业头脑了。
和女友罗虹(杨子姗 饰)——当年三个准大学生之一——在海边约会。
刚要发生点甜蜜的事。
突然听见:
“抓住他!”
被发现了?
一看,原来是海边抓裸泳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的地方三兄弟共一条裤子穿,能穿上印有“尿素”的帆布裤都算是有身份的人了。
你说泳裤?那是没几个人见过啊。
还是因为裸泳的事。
彭锦西来派出所捞人,看到晾衣绳上的泳裤,这才看得入神。
一问,才知道是领导从省城里带回来的新鲜玩意。
再一问,这一小块布,就得三块钱?
他立马想到,这是笔好生意啊:
不如尝试自己生产,卖给海滩上游泳的人,不就没人被抓了么。
可谁承想。
他来派出所捞人,却把自己搭进去了。
原因是他的情敌秦升——三个考上大学的人里,也有他——因为是官二代,和领导打了招呼,把彭锦西给举报了。
就因为他帮衬家里,卖豆腐干。
要知道,这在还没彻底开放的当年,属于“投机倒把”。
这下好。
彭锦西大学没上成,监狱里蹲了一年。
而在这一年里,当初他被判的罪名,已经不是罪了。
而且还得到提倡,致富光荣……
兜兜转转。
彭锦西又回到了泳裤。
《乘风踏浪》的剧情不复杂,以彭锦西为核心,一家子人围绕着泳装生意的幸福致富路。
家长里短,酸甜苦辣。
但总的来说,咱彭锦西充满能量。
“不要脸”,不怕难。
前脚被工商追着跑,发明了把十几条泳裤穿身上的家传疑难杂症“老寒腚”,后脚就继续没皮没脸地上沙滩偷偷卖,哪怕被官员父子打压,他也能想办法反制……
甚至和罗虹的爱情被各种阻挠,他也毫不气馁,拎着两瓶酒就要上门,和老丈人约定目标。
凭全家帮忙卖自制泳裤,在那个时代风浪转变的潮流里,从一个劳改犯变成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户。
日子开始变好,全家顿顿有肉吃,彭锦西带兄弟姐妹们全都买了新衣服,之后还有三转一响,还有电视机……
《乘风踏浪》是一部久违的,适合全家坐在一起看的国产剧。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家庭走过的历程:
辛劳奔波中,日子一天天变好的获得感。
一边看剧。
过来人可以回味当年,年轻人可以体会时代。
像是和一群可爱鲜活的人,共同在经营事业与家庭,分享收获的喜悦。
02
如果让Sir用一个形容词来总结《乘风踏浪》的故事。
上头。
而且是停不下来的那种。
爽文故事的设定肯定占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观看时的舒适度很高。
小县城。
普通的工人家庭。
东北特有的喜感和e人属性。
在剧中,这帮人平时说话都是东北小品式的唠嗑,而且不论是日常说话,还是吵吵闹闹,各种方言,土话,俚语,交流起来随口而出,完全没有违和感,生活气息拉满。
而口音喜感的加成只是第一步,更有看头的是剧中几对人物关系的设定。
彭锦西一家是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典型的县城工人家庭,他上边有老母亲,大哥彭锦东和大嫂,下边还有个妹妹彭锦秀。
日常斗嘴,但又相亲相爱。
大哥根正苗红的工人,认为做生意是投机倒把,还有再被抓进去的危险,应该立即停止,老二应该走正道。
但彭锦西觉得补贴家用没有错。
所以兄弟俩斗法,从餐桌上不吃做生意的钱买的肉,到老大锁住制作泳裤用的缝纫机,再到把十几条泳裤藏进酱缸里。
结果?
为了帮弟弟在工商面前遮掩,他穿着十几条酱缸腌渍的泳裤,跟弟弟一起假装“老寒腚”。
一到家里,屁股都馊了。
同样,这家里还有一组姑嫂矛盾。
如果说兄弟俩是相爱相杀,那大嫂和妹妹彭锦秀,就是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设计。
日常互损,揶揄,调侃,吵闹。
一个没啥文化,见识短,但没啥坏心眼,一个主打风风火火,嘴皮子利索,吵架得理不饶人。
一丁点事都要争来争去,从吃穿用度,到衣食住行,到工作机会,全部都要吵。
而且动辄都是这个画风:
窝在家里能吵成一团,打开门去又可以一致对外。
罗十福上门骂架,全家就派出了一个彭锦秀,直接把老罗头气进了卫生所。
再加上上边的母亲压阵,这彭家的风格就是一个“架和万事兴”。
而彭家之外,全剧最强喜剧战力,还得看罗虹她爸罗十福。
广坤老爷子可以说是这部剧“永远的神”。
试图棒打鸳鸯开始。
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防闺女不着调。
是前脚去踹彭家门,后脚又被彭锦西的妹妹骂得抽过去,被邻居用门板抬走的大显眼包。
面对彭锦西的提亲。
他直接开条件:
新的三转一响,当国营厂厂长,全家来道歉。
这条件,连罗虹都气蒙了。
终于等到彭锦西一家为锦绣薅他头发的事上门道歉。
他提前一夜在现场排练,各种无实物表演,左一巴掌,右一耳光,对着空气大显身手。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16岁)对镜子逞威风不相上下。
结果呢?
因为等了一夜气迷心了,彭锦秀一来,老罗头直接给人跪下了。
笑死全场。
后边呢,好不容易同意婚事。
结果因为单位领导会出席,他就自作主张把彭锦西的小商贩朋友全部劝走,认为人家容易冲撞领导。
如果说《乘风踏浪》爽文的一面,是看主人公通过努力,在时代的机遇面前一步步发家致富。
那它上头的那一面,就是这种生活中的喜剧与狗血,让人一会儿笑出眼泪,和一会儿摇头苦笑的反复上演。
03
国产年代剧,尤其是讲述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剧,很容易总结出方法论:
站在当下的生活中,去回顾过去经历的苦痛,通过主角在一个逐渐变好的时代里的成长,慰藉观众,获得共鸣。
而且,由于对于现实主义的推崇。
这类故事的基调,大概率保有不少现实的苦涩。
比如《人世间》,用周秉昆一家人的起起伏伏,在飞速变化的半个世纪里,让观众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之苦,与做好人好事之难。
比如《父母爱情》,即便大篇幅呈现了江德福对安杰的包容与爱,但也没有遮住特殊年代对于普通人,对于知识分子,对于年轻一代的刺痛与摧残。
比如《大江大河》里开头宋运辉的高考之难,与小雷家,杨巡的创业之苦。
而如《正阳门下》《鸡毛飞上天》《父辈的荣耀》《南来北往》……不论是创业励志,还是家庭情感,亦或者是职业故事,在爽文的故事里,年代剧也难免加上不少现实的苦痛。
贫穷的经济,僵化的制度,压抑的社会,刻板的思维,再加上上层建筑的混乱。
往往年代剧的“反派”,很难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一整个落后的时代。
年代剧的部分爽感。
也在于主角搭乘大时代变好的顺风车,完成翻身改命,越挫越勇。
其中的情感,心态,际遇,随时间拉长,能给观众足够的代入,唏嘘和共鸣,更别说可以预见的“未来生活更美好”带来的安全感。
其中展现出的,能让现在的观众认可的心气神:
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对于现状勇于改变,大时代遍地是机会的风口契机,以及相对传统的感情和价值取向,都是年代剧打动人的地方。
《乘风踏浪》这一回在套路上有着明显的模仿,在年代感的塑造上,大量使用了当时的物件:
比如三转一响。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比如相机。
镜头直接对着铭牌,牡丹牌的相机,海鸥牌的相机。
比如当时流行的文化。
卖泳裤广告时模仿的《大西洋海底来的人》,讨论时说到的《庐山恋》,都是八十年代初的风靡一时的产品。
当然,还有当时人的观念:
对国营工厂,编制身份的追捧。
对小商贩的鄙视与贬低。
举个例子,哪怕是彭锦西已经发达了,一有挫折,大哥的态度依然是。
你要不回去找个班上?
但模仿也仅限于此。
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类型化上,比如展现具体的恶。
甚至是脸谱化的坏人。
前八集里,利用父亲权势为自己追求罗虹的富二代,就是坏人。
利用自己的权力,给儿子找对象的供销社主任,就是坏人。
彭锦西被他们打压得蹲监狱,失去名誉,甚至全家被拿捏,不得不和罗虹分手,就是那个时代的某种现实写照。
但《乘风踏浪》是怎么做的?
不纠结于痛苦,直接搞了一个“峰回路转”,加速加速加速:
官二代他爸,供销所所长,心脏病发,死了。
官二代他妈,疯了。
官二代?过去举报彭锦西的事被罗虹知晓,然后公之于众,身败名裂了。
对的。
要的就是这种反转。
而且,哪怕是更日常的现实元素,剧集也在用各种笑点去削弱。
举个例子,给领导送礼。
大嫂一开始,想讨好供销社主任要那个早就被内定好的工作指标。
可她的做法是……上办公室去给人织毛衣。
还当着其他人的面给主任身上比划,不拿自己当外人,逼得主任下不来台。
临了被赶出办公室,发觉事情要黄,她又心疼之前送的礼,就撺掇彭锦秀去要礼物。
后者二话不说,上门跟主任对骂,说他受贿,扬言要举报,逼得主任草草把礼退了。
如果只是这一段,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瞎胡闹嘛,哪有这么送礼办事的。
但如果知道这主任是个坏种,就只会觉得解气。
而且就创作者的态度来说。
对这些小官员心存畏惧,满脑子人上人思想,见利忘义,以成功讨好他们而沾沾自喜的那种小人物,不就是罗十福嘛。
而老罗头的笑点,早就已经杀疯全场了。
所以,是现实不重要,是痛苦不值得说?
都不是。
而是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没有必要每一次都通过忆苦来给当下的甜,加上一个道德铠甲。
当下能让观众喜欢的故事,也不需要多余的磨难去刻意妆点。
毕竟,对生活并不轻松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下饭的闹腾喜剧,也是一种精神食粮。
目前,这个剧的热度并不高,而且相比于很多人在评论区说主角CP感不强来说,Sir有点可惜的是,仅仅因为没有啥热度,很多人就错过了这个还算轻盈的类型尝试。
尤其是在国产年代剧这种比较走心的题材里。
在一众创作者,都在这个类型中,致力于搞宏大叙述与命运波澜壮阔的大作时。
有这么一个小体量(毕竟自始至终就一个小家庭钻研怎么卖泳衣),走轻松路线的东北风合家欢喜剧。
不上价值,不搞焦虑,不弄什么生离死别,道德绑架,绝对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尝试。
昨天盘完今年的待播剧之后,Sir有点悲观。
一半以上都被古偶占据,更说明了当下创作环境之难。
在内娱大环境里,没有流量,没有话题,创作如何存留?
Sir觉得。
就像再汹涌的浪潮,也冲不走岸边的礁石,再闹腾的环境,也应该有一块自留地。
在大多数都随波逐流,争先潮头的时候。
总有礁石。
坐看风起云涌,潮起潮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