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位湖北“农创客”喜获项目资助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萌叶

11月9日,2024年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48位脱颖而出的“农创客”带着48项成果精彩竞演。经过激烈角逐,决赛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30名,他们分别获得10万元、7万元和4万元的项目资助。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赛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回访几位“农创客”,深入了解他们用智慧和创新书写的创业故事,以及用坚持和努力展现的乡村无限可能。

稻再鸭菇 一田五收

“菌渣还田,是来年水稻最好的肥料。我们的‘稻再鸭菇’模式就形成生态闭环了。”11月17日,仙桃市自然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卫斌说。

此次大赛,王卫斌的《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种养模式》以92.45的高分,荣获决赛二等奖和7万元项目资助。目前,该生态种养模式发展规模达2万亩。

水稻、再生稻、鸭子、鸭蛋、赤松茸,不仅一年五收,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超高效的种养模式是怎样实现的?

“鸭子能吃到水田里的杂草、昆虫,但对稻谷永远只能仰望。”王卫斌笑着介绍,每年4月水稻苗栽下去,鸭苗也跟着进田,鸭苗长大稻苗也长高,而鸭粪氨化后可持续肥田。

从4月到11月,伴随首次稻谷和再生稻相继成熟收割,鸭子度过了180余天的漫长生长周期。游过春夏秋,吃过鱼虫草,冬季上市的鸭子肉质鲜嫩、绿色健康,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生态鸭。

“最后一种作物就是大球盖菇了,俗称赤松茸。”王卫斌介绍,再生稻秸秆还田后就撒下菌种。十亩田的再生稻秸秆聚在一块可种一亩大球盖菇,每亩菌子收成在1500公斤以上。收完菌菇,菌渣再次还田,来年水稻的底肥又有了。

红粉黑白 “莓”好前景

2017年,邹小霞和丈夫从浙江回到老家孝感,在当地发展草莓产业,创办麦草湖草莓园。当时,她给自己起了一个网名:草莓姐姐。

如何让沿海的草莓种苗逐渐适应孝感的气候变化,成为邹小霞夫妇创业的突破口。

“2022年,在孝感市科技局的牵线下,我们对接上湖北省农科院韩永超博士团队。”11月17日,邹小霞接受采访时说。

韩永超博士团队研究草莓育种多年后,他们研发的利用茎尖脱毒技术,已培育出稳定的脱毒草莓种苗。

邹小霞介绍,和韩博士团队合作后,他们将陆地育苗改进为穴盘育苗,培育脱毒抗病新品种,并在种植基地扩繁。其中“红颜”这一主打品种产量提高25%,果型呈锥状,口感细腻,甜度达到了9甜1酸,很受市场欢迎。前年“红颜”刚上市,卖到近60元一斤。

随后,邹小霞的草莓园里还引进了多品种草莓,红色的红颜、粉色的淡雪、白色的天使八号、黑色的黑珍珠……麦草湖草莓园里,色彩斑斓,一片“莓”好景象。

“农业有奔头!”邹小霞坦言,下一步麦草湖草莓园将开展草莓良种育苗和草莓酒研发。

苹果喂猪 再熏腊肉

“腊肉是恩施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所以我想到用次果来喂猪,再加工成腊肉。”11月20日,陈德凤谈起“苹果猪腊肉”背后的故事。

2014年,陈德凤回到家乡巴东,从山东引进富士苹果,发展合作社种植农业。

“最开始只在自家责任田里种了10亩,三年后挂果,发现品质很好。2017年开始扩种,第二年就有人来园里采摘了。”陈德凤说。

采摘园游客不少。但陈德凤很快发现,采摘时总有人不小心,把苹果碰掉一块皮,或者掉地上摔伤,“苹果的卖相略微受损,就没法售卖了。”

有人建议她将残次果加工成果饮、果醋,但她觉得不妥。“现在市面上苹果汁、苹果醋商品众多,我们产量小,单位成本高,销售会很被动。”她说。

恩施腊肉是土家人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前提前腌制。陈德凤决定用苹果喂猪,再加工成为“苹果猪腊肉”,作为骄顶寨民宿的特色菜。

“最开始我们还怕猪不吃苹果,喂了以后发现它们很爱吃。很多人因我们苹果猪腊肉专程过来玩。”陈德凤笑着说。

今年,骄顶寨农场喂养了120余头“苹果猪”,苹果猪腊肉和鲜果的总营业额突破800万元。

如今,陈德凤又尝试发展“苹果土鸡”,“先养200只试试,希望进一步丰富农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