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 更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 (黄盛)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据介绍,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人民币,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更好满足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领域的融资需求。
落实政策部署 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已经提出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指出,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设立实施并明确了发放对象及额度、利率等细则,是对此前表态以及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据了解,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202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制造业等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人民网财经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整合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调整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服务的有力措施。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设立是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的精准支持。同时也是对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的有力支撑,将助力银行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满足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科技创新领域,以及工业、农业、建筑、教育、交通、文旅、医疗等设备更新改造领域的融资需求。推动其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企稳向好。
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此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持了1.75%的利率,低于当前MLF利率2.5%,以及国有六大银行和招行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95%,将直接有助于支持范围内的21家银行降低负债成本。
温彬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一方面可以将存量的相关领域贷款进行申报,获取低沉本再贷款;另一方面可以为新发放的相关领域贷款降低成本。他说,考虑到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五篇大文章”的发展方向,也将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贷款投向,有助于银行的可持续稳健经营。
董希淼认为,1.75%的利率向金融机构提供了成本较低的稳定资金,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服务,更好地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1.75%的利率,相较于1年期LPR最新报价3.45%,有明显降低。与现有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利率一致,充分说明了货币政策引导结构优化的导向,表明了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充分支持,以及加快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
“先贷后借”放大杠杆效应 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效应
对于此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发放,中国人民银行表示,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参考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备选企业名单和项目清单,按照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及发放贷款条件。金融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台账进行审核,对于在备选企业名单或项目清单内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给予金融机构低成本资金,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放贷意愿,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周茂华对此表示,“先贷后借”,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会产生一定杠杆放大效应,撬动商业资金的进入,拓展了总量货币政策空间,提升了政策实施质效。
董希淼表示,按照“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将市场化原则与政策支持有机结合起来,这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的积极性。
另据了解,从规模上看,截至2023年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7.5万亿元。其中,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56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约1.7万亿元。此外,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已到期,余额分别为2556亿元和1567亿元,合计约41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