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父捐眼角膜遗爱人间 儿不舍:贡献社会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台北荣民总医院今举办「心传真爱-110年器官捐赠感恩会」,陈耀茂老伯伯的儿子陈盛章(左1)以器官捐赠者家属代表身分出席,中间为受赠者代表徐浩成,右边则为徐太太。(林周义摄)

受赠者及捐赠者家属于「大德日生纪念园区」永生树旁,对捐赠者的大爱表达谢意。(林周义摄)

受赠者家属为陌生捐赠者写下卡片,表示会用余生的生命感念捐赠者,愿捐赠者家属一生平安。(林周义摄)

77岁的陈耀茂老伯伯,1997年起在台北荣民总医院担任志工,看尽生离死别,亦听闻许多病患等不到器官移植的故事,生前背着家人签署了器官捐赠同意书。去年底陈伯伯因肺癌住院,在临终前3天,家人获知器捐意愿后,决定助他完成最后心愿。儿子如今回忆起父亲,仍会眼眶泛泪、双手颤抖,他表示,父亲助人重见光明,是父亲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陈伯伯是陆军准尉退伍,与妻子育有2子,家庭和乐,也是北荣优秀志工。1997年起,陈伯伯在北荣思远1楼及出入院柜台服务,志工生涯长达22年,数度获得志愿服务奖项。因看尽生离死别,有感于过去不少病人等不到器官捐赠的憾事,生前便背着家人签署了器官捐赠同意书,决定日后贡献自己,遗爱人间。

陈伯伯的儿子陈盛章今以器官捐赠者家属代表身分出席北荣「心传真爱-110年器官捐赠感恩会」,回忆起父亲离世的那段日子,他眼眶泛泪、双手颤抖地紧紧握住公事包。父亲住院的最后日子,他得知父亲不愿意急救,曾签署DNR,但在被护理师告知后,才知道父亦亲签署了器捐同意书。

在父亲临终前3天,陈盛章与父亲再度确认器捐意愿,虽然父亲不能说话,但是他能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他与家人,尤其是母亲都非常不舍,但是他们认为必须帮助父亲完成最后心愿,因此也尊重父亲的遗愿。

陈盛章回忆父亲的个性时表示,父亲应是希望捐出所有能用的器官,尽可能帮助人,不过由于父亲已经癌末,担心癌细胞扩散至其他器官,最终只捐出了眼角膜。视觉是五官中最重要的,若没有视觉,什么事都做不了,父亲的离世协助了其他陌生人重见光明,得以帮助别人的家人,这是父亲对社会的贡献,也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今日的感恩会中,41岁的徐浩成先生以受赠者代表身分出席,他过去在大陆经商,依照人生规划,35岁便带着妻子回台,但一回来就诊断出肾衰竭,妻子开玩笑说,先生回台的心愿完成了,「只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回来」。

徐浩成与妻子是乐天派,人生信仰是「活在当下」,因此确诊的日子仍积极面对,闲暇时爬山、看电影,只是需要固定回诊进行腹膜透析。耗费了5年的等待,徐先生接受了陌生人所捐赠的肾脏,在病房苏醒的那一刻便感觉生活不一样。如今的他与太太,每晚睡前都会摸着开刀的部位,隔空对陌生的捐赠者表达感谢。徐浩成表示,现在的他更珍惜生命,戒了酒、戒了烟,只是偶尔还是会忍不住吃点零食。

北荣移植外科主任刘君恕表示,死后把器官留给病人是大爱的传承,1987年台湾正式通过脑死判定法律,政府积极劝募之下,约在15-10年前,台湾开始了大爱捐赠的风气,每100万人口有4、5个捐赠者,1年约有100个,但在近5年则没有增加,原因是传统上对「全尸」的概念,亦有家属希望抢救到最后1分钟而失去捐赠机会。

刘君恕表示,去年初至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器官捐赠比例稍微下降,原因是民众不便到医院看病,沟通上会有不易。疫情期间,医院也无法跨院拿器官,遇到了瓶颈。他非常感谢捐赠者的大勇气,同时也希望借由捐赠感恩活动,促进台湾的捐赠风气,让病人遗爱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