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山东老人,在昌平居庸关找到“28岁的父亲”……
87岁的杨茂松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出生仅4个多月时,父亲杨思忠便走上了抗日战场。由于当时战局动荡,家人仅知道杨思忠在战场上“身负重伤”,之后便彻底没了音讯。这段“失踪的亲情”足足困扰了杨家80多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茂松终于得知了父亲的下落——杨思忠1937年在南口战役中为国捐躯,时年仅28岁。作为杨思忠唯一的骨血,杨茂松最大的心愿就是去父亲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看看。
近日,在南口战役纪念馆荣誉馆长杨国庆的帮助下,杨茂松及其家人从山东来到居庸关,找到了当年杨思忠牺牲时的作战区域。站在居庸关西侧的山梁上,望着脚下这片洒过父亲热血的土地,满头白发的杨茂松潸然泪下。
耄耋老人徒步上山 跪泣在先父祭台前
近日,杨茂松老人在亲属的陪同下,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准备去父亲牺牲的地方祭奠。根据杨国庆的建议,祭奠仪式安排在居庸关西侧的一座山梁上,山上至今遗存有南口战役时期修筑的战壕。杨国庆介绍,当地人称此山梁为“南台子”,在南口战役中日军将其命名为“皱山阵地”,是中国军队扼守的制高点,将祭奠仪式安排在此地,就是要让大家近距离接触战地遗址。
杨国庆(黑色上衣)向杨茂松介绍居庸关的地形
祭奠活动当天,一行人驱车从昌平城区向北出发,行驶到居庸关附近的大灰岭子后,接下来的山道狭窄崎岖、坑洼不平,没有铺装路面,只能徒步攀登。对于87岁的杨茂松来说,攀爬陡峭的野山并非易事。“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曾劝杨老不必上山,可以在车里等候大家,但他坚持要去父亲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杨国庆说。
杨茂松(左)在登山途中
在志愿者的护送下,杨茂松老人手拄拐杖钻进山林。他虽年事已高,却步伐沉稳。众人迂回攀登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一处山峰前,此时眼前已无路可走。杨国庆用随身携带的镰刀割开茂密的植物,开辟出一条小径。最终,杨茂松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登顶,全程徒步约两小时。
花篮
祭品
志愿者将准备好的花篮摆放在一块山石前,花篮中插满菊花和百合花,鲜花映衬下的挽联分别书写“居庸尽忠”和“英魂不朽”。杨思忠的后人则将山东老家的糕点、白酒、香烟等摆放在花篮前。布置完成的祭台看上去虽略显简易,但由于是在战地遗址上,反而更显庄重。此刻,杨茂松已无法压抑情绪,他撇下拐杖,缓步走向祭台,双膝跪地,两手合十,瞬间泪如泉涌。
跪泣在先父祭台前的杨茂松
志愿者为杨茂松擦拭泪水
“我的爸爸啊,我找了你80多年,今天可算找到你了!我带着儿、孙都来看你了,希望你的英灵能保佑惦记你的人、保佑帮助过我们的人…… ”杨茂松眼含热泪,边喃喃地说着边将白酒洒在祭台前。这一刻他仿佛是依偎在父亲身边的孩童,久久不愿起身。旁边的人上前搀起老人,为他拭去满脸的泪水。随后,杨思忠的长孙杨传启、曾孙杨勇跪泣在祭台前,向先辈磕头、祭酒。最后,所有登顶人员向祭台三鞠躬,并在山上合影留念。
杨传启(左)、杨勇(右)在祭台前跪拜
杨思忠血战居庸关 带伤作战壮烈牺牲
据史料记载,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调集7万余兵力携火炮、坦克、飞机向南口进攻,妄图入侵山西、绥远等地。为阻止日军向西北方向发展,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等奉命抢防南口,在上百华里的地域布防6万多官兵,南口战役于8月8日打响,居庸关是平津通往西北的重要门户,因此成为南口战役的核心战区。
居庸关的战况有多惨烈?中共北京市昌平区委党史办公室编写的《南口战役》一书记载,第八十九师工兵营,于1937年8月5日前开赴居庸关构筑工事;8月8日南口战役打响;8月13日,日军开始沿关沟向居庸关逼近,第八十九师529团率部于南口、居庸关一线凭险扼守,但伤亡惨重。据统计,在此地激战中,仅第八十九师就战死1948人、伤4136人,鲜血染红了南口到居庸关一带。
由居庸关附近眺望关沟和南口
关于杨思忠的事迹,昌平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写的《血战南口》一书中所提供的《陆军第二十一师南口附近战斗详报》中记载:1937年8月22日,日军以铁甲车两辆、重炮和山炮30余门,向居庸关全线轰击,发射炮弹达4000发。当天下午,敌军又以空军、坦克车掩护步兵千余人往复冲锋,我一二三团一、三、九连全部与阵地同尽,第九连连长杨思忠腿部负伤后,仍独自在阵地上以手榴弹杀敌数名,最终壮烈牺牲。
沟谷中的居庸关
据战后统计,在南口战役中,中国官兵以伤亡36942人的代价,毙伤日军15000余人。经过20多天的鏖战,中国军队在伤亡过大、后援不继的情况下只得撤出南口,南口抗战以失利告终。1937年8月31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发表评论:“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中国守军机枪掩体 面对京城迎击日军
下山之前,杨茂松特意从祭台旁边一处环壕下取出三捧泥土,用黄色绸布包裹起来,准备将这些洒过父亲等英烈鲜血的泥土带回山东老家。
杨茂松收集战地遗址的泥土
据杨国庆介绍,这处用毛石垒砌的环壕是南口战役期间中国军队码砌的重机枪掩体,可容纳2到3名士兵。在掩体内,杨国庆还发现一块古朴的青砖,疑为工兵构筑掩体时,挪用了居庸关长城的城砖。该掩体位置隐蔽、视野极佳,向南可眺望到南口和关沟以及京藏高速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向北可将居庸关尽收眼底。
战壕遗迹
作为京北的军事屏障,居庸关自古多有战事发生,守军都是坐南向北、抵御关外军队入侵,而这座掩体却恰恰相反,是面向着北京城的方向,这究竟是为何?对此,杨国庆介绍,了解南口战役首先要把两军的攻守方向搞清楚:“在南口战役中,日军是由南向北进攻,中国军队则利用山险和长城阻击日军,从而抵消军备上的劣势,脚下这座掩体坐北向南,正是迎击日军的方向,真实反映出两军的攻守态势。”
杨国庆从机枪掩体内捧起的青砖,疑似长城城砖
“在南口战役居庸关战区,杨思忠所在的九连属增援部队,他牺牲时年仅28岁。”杨国庆说,除了机枪掩体,他在居庸关附近还发现了交通壕、躲避轰炸的猫耳洞等,并搜集到过钢盔、子弹壳、炮弹碎片等遗物,其中最大的弹片超过2公斤重,可想当时战斗之激烈。
居庸关附近的炮弹遗迹
牵肠挂肚八十余年 家属寻到亲人下落
杨思忠的下落一度困扰着杨家几代人。日前,杨茂松的长子、杨思忠的长孙杨传启讲述了他们的寻亲经过。
杨思忠生于1909年,山东滕县(现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南沙河镇杨杭村人,少年时在滕县读书,后前往南京就读军校,1933年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1937年4月17日,杨思忠的儿子杨茂松出生,但父子二人从未谋面。两个月后,家中收到杨思忠从部队写来的信,告知家人其即将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信中并未提及作战地点,仅告诉家人不要再给他写信,这也是家中收到的杨思忠最后一封家书。
家人再次得到杨思忠的消息,是在1938年5月,当时南口战役已经结束,杨思忠的警卫员将其衣物送回山东老家。或许是担心家属悲痛,警卫员并未将杨思忠阵亡的消息告知他们,只说杨思忠在战场上身负重伤。此后多年,家中再未收到任何关于杨思忠的消息,家人猜测他可能死在了战场上,也有可能去了台湾。直到1960年杨思忠的夫人去世,家人为杨思忠建立了衣冠冢,但其具体下落对杨家人来说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为完成父亲的心愿,杨传启开始寻找爷爷的下落。2019年,杨传启通过多方走访调查,证实杨思忠并未去台湾,他所在的部队曾在北京昌平南口、山西忻口与日军作战。同年,杨传启查阅忻口战役阵亡人员名单,没有找到爷爷的名字。随后,他找到昌平区相关部门,最终证实杨思忠已在南口战役中为国捐躯。失踪多年的亲人终于有了线索,杨家全家人都非常激动,而此时距离杨思忠壮烈牺牲已经过去了82年。
对话——助抗战将士后代完成心愿 我内心感到非常满足
对话人:南口战役纪念馆荣誉馆长杨国庆
杨国庆,北京市昌平区人,现任南口战役纪念馆荣誉馆长。杨国庆从2006年开始对南口战役进行历史调查,侧重田野考察和口述史调查,曾多次接待参加南口战役将士的后人,并带领他们走访战地遗址。
记者:杨思忠的后人是如何联系到您的?
杨国庆:2022年8月31日,我们通过南口战役纪念馆的微信公号,发布了名为《残兵鏖战居庸关》的视频,其中提到杨思忠的抗战事迹。幸运的是,该视频被杨思忠的后人看到,他们随即与我取得联系。2024年5月初,杨思忠的后人向我表达了来南口、居庸关走访的意愿。
记者:对于此次战地遗址寻访活动您做了哪些准备?
杨国庆:主要是计划好行程,要用一天的时间帮助对方走进杨思忠战斗过的地方,进而了解南口战役。最重要的是寻找主祭点,我安排在居庸关附近,考虑到这是杨思忠生前战斗的区域,而且现场仍保有战争遗迹。为确保大家登顶,我和志愿者提前探访到一条相对安全、平缓的上山路径,同时为志愿者分工,两人负责搀扶杨茂松老人上山,一人负责搬运花篮。
记者:您是如何找到居庸关附近隐藏的抗战遗迹的?
杨国庆:南口战役已经过去了87年,但根据史料再结合口述史调查,还是能够发现很多线索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田野考察,就能不断发现各种历史遗存。例如,在部分明长城的墙体上,依然能找到南口战役时留下的弹坑,甚至有子弹还镶嵌在城墙砖内,这些遗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因此在对长城进行抢险加固时,对这些痕迹应予以保留,因为战争的伤痛也是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记者:当天杨老一行的行程安排很充实,您是如何考虑的?
杨国庆:杨思忠的家属从山东省远道而来,希望他们能不虚此行。在走访居庸关之前,我们探访了老爷山阵地,这是南口战役的前沿阵地之一。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瑞云观乡人民政府,利用乡政府提供的会议室,我就居庸关的战况调查,向杨思忠的家属作了汇报,并将搜集到的史料赠送给他们。临近傍晚,我们还参观了瑞云观乡横岭村的南口战役纪念馆,该馆也是南口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
走访老爷山战地
记者:您如何看待帮助抗战将士后人寻亲这件事情?
杨国庆:我在南口战役的史料中发现过杨思忠的事迹,但那仅仅是一笔带过,缺乏详细介绍,也未记载杨思忠的下葬情况。此次能联系到杨思忠的直系亲属,我非常激动,这能让我了解到抗战将士当时的家庭情况。杨思忠后人这些年来对先辈的思念和寻找,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亲人战斗过的地方,将自己的调查成果分享给他们,这让我的内心也感到欣慰和满足。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