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大厂已转战东南亚 中小型纺织厂还在苦撑

成衣代工厂儒鸿、聚阳、光隆以东南亚为生产基地,主要客户多为欧美及日本市场。图为2023台北时装周闭幕。(陈俊吉摄)

「没有(影响)!」远东集团董事长徐旭东在今年的台北纺织展,接受媒体询问若ECFA退场,会否对纺织业造成冲击,给了这两个字的简单回答。事实上,根据纺拓会统计,目前出口到大陆的纺品,以布、聚酯纤维丝为大宗,若ECFA喊卡,影响的也是中小型纺纤厂。

纺拓会指出,2022年外销到大陆的纺织品占当年外销总额14.2%,达12.6亿美元。其中属ECFA清单中纺品约10.3亿元,主要以针织布、聚酯纤维丝为大宗,相较于ECFA刚开放时曾经达到17亿美元的高峰,减幅将近4成。

会有这微妙的变化,与美国前总统川普任内发起美中贸易战有关。原本纺织厂就面临在大陆人工成本提高,品牌要求供应链南移压力,美中贸易战一开打,欧美品牌加速供应链移出中国,使台湾纺织厂商对大陆市场依赖日减,8成上市柜纺织厂早就转战东南亚。

以对东南亚着力最深的远东集团为例,旗下远东新世纪包括纯对苯二甲酸(PTA)、固聚酯粒、聚酯棉、成衣、工业用丝、加工丝(DTY)、瓶胚、聚酯粒等纺纤上中下游的产品项目,都在东南亚的产业链布局投资,尤其更看准越南发展,在越南增设生产线。

业界分析,如远东新、力丽等业者,大宗规格化输陆产品比率已降低;长短纤织物布等得力产品本就没有输往大陆。成衣代工厂儒鸿、聚阳、光隆则以东南亚为生产基地,主要客户多为欧美及日本市场,像是儒鸿营收占比约3成的针织、机能布,输陆比重也逐年下调。

至于经营业务以聚酯加工丝、聚酯原丝为主的力丽指出,近年纺品以特殊、复合、机能性、环保回收为主,大宗规格化产品比率逐年下降、现几乎无生产。而纤维丝等纺品,出口也以日本、北美等市场客户为主。

相较于大型纺织业者有足够财力前进东南亚设厂,逃过ECFA可能喊卡压力,中小型纺织厂近年面临大陆本土纺织厂的低价竞争,其实已经战得很辛苦。纺拓会表示,将辅导有出口到大陆的中小型纺纤厂、生产规格化纺品的企业等,或分散市场或开发新的客户。

身为纺织业上游的台塑董事长林健男,一语道破ECFA若取消可能造成的冲击。他说,实质影响对营业额冲击并不大,研判心理层面影响较大,可能会有「无形的杀伤力」,毕竟ECFA是两岸和平交流的重要指标,倘若喊卡,多少都会冲击两岸关系间的友好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