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斤煎饼制作出巨幅彩色山水画

《红色热土世外桃源》

近日,来自山东蒙阴的徐海霞用煎饼做了一幅十几米的山水画引发关注。作者徐海霞昨日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这幅名为《红色热土世外桃源》的彩色画卷展现了蒙阴县五大景区,她和徒弟用了5天时间完成,十几米长卷足足用了七八斤煎饼。徐海霞曾是一名绣品厂工人,下岗后做煎饼已经18年了,从最初的零经验到如今研究出50多种口味的煎饼,还能用煎饼做出玫瑰、牡丹、荷花等花朵,甚至用煎饼花摆拍还原出了莫奈的《牡丹瓶花》、马奈的《牡丹》等世界名画。

文旅部门提供彩色底稿

徐海霞今年53岁,做了18年的煎饼,真正把煎饼“做出花”来了。她做的煎饼色彩缤纷、口味众多,能做成玫瑰、牡丹、荷花等造型,甚至还能做出世界名画,这样的煎饼已经成了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的必备品。近日,为了让更多人领略蒙阴风光,她还和徒弟用煎饼制作了包含蒙阴五大景区的山水画,十几米的画卷,用了近八斤的煎饼。

这幅煎饼山水画名为《红色热土世外桃源》的画卷展现了蒙阴县蒙山云蒙景区、孟良崮、椿树沟、云蒙明珠、岱崮地貌五大主要景区。徐海霞和徒弟从准备到完工,用了5天的时间。

徐海霞介绍,这是她头回做山水画,一开始心里也打鼓,思虑再三,她觉得如果能有一幅动漫风的底稿,她有信心能做出来。最后,是当地文旅部门为她提供了一份彩色底稿,她直接在底稿上先将面糊平整铺开,再打上煎饼碎,然后根据图案和色块逐一添补或去除多余部分。

为了保持山水画的线条平整光滑,徐海霞眼睛累花了也丝毫不敢懈怠。青山绿水的画面颜色丰富,她选用了蝶豆花、甜菜根、黄桃、花生、黑豆、芹菜、火龙果调出蓝、红、黄、棕、黑、绿、粉等多种颜色,并反复试验配色以求精确。其中,有一座山的颜色呈灰白色,十分难寻,徐海霞经过几十次试验,最终用白加浅蓝达到了灰白的效果。

煎饼花“还原”世界名画

除了山水画,徐海霞还和徒弟做起了煎饼花,4月20日,这些作品一同在蒙阴县第二届沂蒙煎饼文化旅游体验季活动中展出。在活动现场,徐海霞向游客展示如何用煎饼作画,她店里的员工则为大家展示如何做煎饼花。“游客看了都夸我们手太巧了,还说我们简直是艺术家,我听着心里美得很。其实做煎饼花并不难,但由于场地比较小,游客只是看,没有亲自上手体验。”

徐海霞介绍,2017年她带着水果蔬菜煎饼参加蒙阴妇联举办的特产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第二年她的“时尚小煎饼”又得了一等奖。2019年在准备参加煎饼大赛时,她萌生出做“煎饼花”的想法,虽然当年的这个比赛没办成,但煎饼花却成为了店里的新品。煎饼做成的玫瑰、荷花、牡丹的价格从十几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徐海霞在店里码放着各色各样的煎饼花,当她第一次向顾客推荐时却被拒绝了,但她心里很高兴。“对方拒绝的理由是家里已经有花了,他把我的煎饼花当成真花了!”为了宣传煎饼花,徐海霞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免费做煎饼花送到各种聚会、年会上,人们对煎饼花的态度也从觉得不可思议到接受、喜欢。渐渐地,来店里预订煎饼花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成了当地人逢年过节、聚会、年会上的必备品。

徐海霞的创新不止于此,2022年,她又用煎饼花插瓶加上布景摆拍还原出了世界名画,包括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牡丹瓶花》、达利的《冥想玫瑰》、马奈的《牡丹》、拉图尔的《玫瑰花和水果》。

自创50多种口味煎饼

在做煎饼之前,徐海霞曾是绣品厂的一名工人,2005年下岗后卖过小吃、开过饭店。

在2006年,她盘下了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店面就开始了煎饼创业。前几个月,因为技艺生疏,摊出的煎饼总是失败,有的太厚,有的不香,有的米糊生熟比例不对。徐海霞是个要强的人,但凡心里认定的事都要做到。经过不断练习,她终于成功摊出了煎饼,但新的问题是销量上不去。

为了打开销路,徐海霞开始在创新上下功夫。她观察到,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年纪轻轻就有了白发,她特地咨询中医,吃什么能减少白发生长,得知长期吃黑色谷物有帮助,她便开始制作黑芝麻煎饼。创新不易,经过几百次尝试她终于成功了。黑芝麻煎饼油性足口感软,也解决了煎饼太硬老人咬不动的问题,一举两得。

黑芝麻煎饼因为成本高,价格也比普通煎饼贵,起初购买者甚少。为了降低购买的价格门槛,徐海霞就把煎饼切成小块售卖,买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随后,徐海霞又研究出了红枣口味的煎饼。因为煎饼口味选择性更多,徐海霞的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老顾客。后来,她相继创新出了胡萝卜、黄桃、樱桃、山楂、核桃、桂花等50多种口味的煎饼。

徐海霞的煎饼技艺已经炉火纯青,许多人也从外地慕名前来学习,每当有人想学,她都会倾囊相授。现如今,烟台、泰安、济南、日照、青岛、菏泽等地都有她的徒弟,在店里她自己也收了5个徒弟。最近做的山水画就是她和自己的得意门生合作完成的。此外,她还常去沂蒙商城小学教孩子们学做煎饼花。

因为这些煎饼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徐海霞的煎饼厂产量跟不上需求量,她说,下一步打算多招收一些待业的兄弟姐妹来她的煎饼加工厂工作,既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也能有一份收入。

文/实习生刘彤

本报记者戴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