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的台独政治学
(图/中华台北奥会)
4年一度的奥运会,让国手的表现成为全台最热门的话题,可惜随着台独政治炒作,我国参加奥运的种种与政治产生了未必有益的连结。很多人认为体育应与政治脱勾。若体育指运动健身,那没问题,但若体育指各种竞赛,特别是职业与国际的,则体育和政治若干本质或内容上的接近,极易让前述的理想成为奢望。
运动竞赛和政治都需要大量的观众,需要有好感度或忠诚度的支持者,同时,因此产生了漠不关心或具恶感的反对者、仇恨者。对政治人物而言,若能将民众对竞赛的投入转移至对自己的支持度,将是廉价又有点效果的操作。台海两岸政治也延烧到多届的奥运。例如中国大陆在1954年加入国际奥委会,旋即缺席1956年澳洲墨尔本奥运,因为蒋中正总统虽已勉强同意以「福尔摩沙中国」(Formosa-China)为名参赛,但选手村升起中华民国国旗,导致中共当局退赛抗议。
这些年来由于两岸关系紧张、政治人物趁民进党二次执政宣扬台湾是新独立国家等因素,原本局限在两岸间的「奥运政治学」进入了台湾社会。最常见的就是要将行之多年的「中华队」改称「台湾队」,因为此种诉求极易被用做政治传播、认同与动员,又有利于降低新冠疫情对执政者的冲击。
中华民国奥运代表队称为「中华队」理所当然,何况大陆自称其代表队为「中国队」,两者已有区隔。若坚持只能称「台湾队」,不仅勾起无益且无解的政治纷扰(例如「台湾」是新国家还是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下的一省),而且某些政客与媒体透过「大内宣」,凝聚自己人的支持、攻讦意见不同的人,使民众在欣赏奥运赛事、为中华队加油时,还要接受政治轰炸。
中华队有极少数选手为了更有效、更具挑战性地自我提升,延聘中国大陆出身的教练或赴大陆移地训练,还有些名人脸书头贴换成「中华队加油」,结果都被网军和台版「小粉红」出征。对中华队选手和支持中华队的名人吐政治口水,其心可议。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计划」称1956年墨尔本奥运是「『中华民国台湾』首次派队征战」(事实上中华民国自1932年派团参加),想必未来还会用「中华民国台湾」东京奥运夺牌创纪录的说法,这种趁记录历史以改变国家认同的作法,同样其心可议。蔡英文曾说,「只要我当总统一天,没有人需要为他的认同而道歉」,这不包括公家单位可以操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越模糊,政治人物就越有上下其手的空间,包括体育领域。
我国被迫使用「中华台北」名称、梅花五环旗与自国旗歌改编之中华奥会会歌,实属国际政治下的无奈;如果台湾内部还为「中华队」、「台湾队」争执,甚至开始政治分类与动员,就更无奈了。
若蔡英文愿带头喊出「台湾加油!」、「中华队加油!」,应可暂避那些无奈,但看她做不做了。(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