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理想背后的商业包装——奥运希望队全史

本站体育10月31日报道:

在如今中国篮协组建国家二队,为了备战2016里约奥运展开新一轮后备力量建设,郭艾伦、周琦等少年才俊成为瞩目焦点时。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那支曾经名噪一时,建队目标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输送人才的“奥运希望队”?从2003年2月,奥运希望队正式成立,到如今已经整整8年过去了,当我们回首那些在年轻的奥运希望之星,却惊觉他们中的接近一半已经告别了篮球生涯宣告退役,其中更有一部分一天职业联赛都没有打过。【 进入专题:独家回访奥运希望队 陈江华成遮羞布 】

当然,希望队也有几名佼佼者至今仍在CBA活跃,陈江华更是征战了2008年北京奥运,算是代表他的年轻队友们,实现了他们在海口挥汗如雨时遥远的梦想。但这唯一的孤例似乎并不能掩盖这支球队实际上成材率不高的事实。时过境迁之后,我们不禁要探寻,这支球队从成立到解散的前前后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希望队为何没有诞生希望?

没有篮协编制的非正规军

一切要从2002年夏天开始说起,王治郅“不归”事件和釜山亚运失利让篮协饱受质疑,青黄不接的国家队成为管理者的心病,此时在篮球圈内颇有影响力的张卫平老师有意组建一支青少年篮球队伍,为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这个主张立刻获得了当时负责篮协工作的信兰成的大力支持。

但支持归支持,这支蓝图之上的球队是没有国字号的正式编制的,因为2002年篮协有一支常年集训的18岁以下国家青年队,正在备战亚青赛,主要球员易建联唐正东张庆鹏等人。没有编制,训练基地、训练经费如何解决呢?张卫平联系了在国家队担任助理教练时的球员宋力刚,宋力刚退役后在海南省海口市体育局当副局长,相当支持恩师,于是不但出面邀请球队在海口安家落户,还找来一名叫做方伟商人,负责为球队筹措资金。

于是在民间力量的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筹备,2003年2月5日,奥运希望队正式宣布在海口成立了,当时的《海南日报》是这样报导的:“由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与海口市政府签订的共建合同确定的原则是:互惠互利,资源共享,融合双赢。通过共建,篮管中心在奥运希望队的训练和管理上,每年将从海口市获得充足的经费保障,以及良好的食宿、训练场所和设施器材等;海口市则独享奥运希望队的不少商业资源:球队冠名权标志产品开发权、肖像使用权、服装装备权、运动器材权、指定产品权等,并有权安排球队的商业比赛等活动……”

先天不足的“国青二队”

陈江华、解立彬、卢伟孙明明莫国超、王占宇庄凯于梁郭烨马亮……各省市输送的三十多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少年来到了四季如夏的海口,“我们进队的时候,说得很明确,球队有三个目的——第一是以为2008、2012奥运会培养人才,第二是为了打亚洲青年锦标赛,第三是为省队一线队培养人才。”来自辽宁少年队的卢伟依然清晰地记得球队建立时,领导和教练提出的要求。

但陈江华却认为:“这个奥运希望队其实就是个国青二队。”他坦承自己从国青队被涮下来的,领导安排他到希望队增强些信心。教练张勇军也印证了这一事实:“球员主要都是85、86年(出生)的,同时存在的国青队也是84、85、86年的,这个队和易建联那支国青队打,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这支队的球员基本都是当时国青不要的球员。包括陈江华。”

当然,对于平均年龄16岁的篮球少年来说,盖棺定论还太早,更何况张卫平为这支球队构筑了堪称豪华的教练班子,他担任总教练,主教练是于泷,助理教练是河北的翟志江,还请了一名擅长教授防守的美籍外教杰克-沙龙,这支试验性,改革性的队伍开始正式上路了。

第一期集训:孙明明鹤立鸡群

“在海口,这座中国最南端的城市,有一群十几岁的篮球小子每周都要在球场里训练40个小时,执著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一支球队,名叫中国奥运希望男篮,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就是在2008的北京奥运会上戴上奖牌。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就像在海口的每一天。体育馆外,戴着稻草帽的行人们懒散地穿梭在棕榈树间。球馆内,希望队的小男子汉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这是2003年《纽约时报》长篇报导《为人民而战》中的一段话,写的就是陈江华和他所在的奥运希望队,但实际上,多名希望队成员均透露,这名记者并没有到海口实地采访他们,“他其实是2001年的时候采访的,而且也没采访我啊。”陈江华说,那距离奥运希望队成立还有足足两年,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报导在2003年才写出来。知情者透露这其实是一种商业炒作手段,毕竟希望队不是吃皇粮的正规军,需要通过媒体曝光来提升商业价值。除了陈江华,身高2米27,比姚明还高的孙明明也成为媒体竞相报导的焦点,“他远不如姚明灵活,但手很柔。能否成才,练了才知道。”张卫平评价说。

少年们住在海南大学,在大学饭堂吃饭,分坐两辆租来的小面包车到海口市体育馆训练,海口实在太热了,训练馆没有冷气,每次训练完鞋子都能倒出汗水来。运动量更是大得惊人。回忆往事,于梁对那段生涯唯一的最深刻记忆就是可怕的大腿抽筋。

第二期集训:赴美拉练刮起中国旋风

第一期集训持续了近三个月,4月份首期集训结束,球员回地方队打青年联赛,然后在6月30日返回海口开始第二期集训,此时球员已经比第一期少了很多,只有十五六个人了。训练条件倒是有了改善,球队买了一台大客车接送球员训练比赛,每月还发给球员两千多块钱训练费

但已经深得球员信赖的外教杰克-沙龙没有回来,张卫平说他回国做手术去了,球队换了一名欧洲外教,曾经担任过南斯拉夫青年队主教练的佩塔尔罗地奇。随后球队在7月份打了多场“奥运希望”杯篮球邀请赛,对手包括海口明星联队、越南国家队等。

就在这期间,陈江华受伤,“记不得了,这只脚受过的伤太多了,我只记得我代表球队打了几场比赛就伤了。”时隔八年,陈江华已经想不起来是对阵哪支球队,怎么伤的,伤在哪儿,好友于梁倒记得更清楚:“他右脚脚踝骨折了。”

陈江华错过了9月份启程的赴美训练比赛,有报导说是因为陈江华不听话不守纪律,张卫平把他从队里开除了,对此陈江华也很困惑:“我是受伤了,所以才没去。当时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我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写。”

从2003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奥运希望队展开访美之旅,转战洛杉矶、萨克拉门托、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等地,和当地的高中生队伍以及高中全明星队打了11场比赛,2胜9负,虽然胜多负少,但依然在西海岸掀起一股中国旋风。

球员们都很怀念那段访美的日子,在海口的训练量太大了,他们巴不得多点打比赛。“张卫平经常带我们出去吃饭,而且他在美国路子挺广的,认识很多人,经常会带一些美国的教练来指导我们。”于梁这样回忆,这位美国教练比较喜欢孙明明,给当时篮球技术还很粗糙的孙明明很多指导。美国记者们也开始关注这批肩负着奥运重担的年轻人,当地媒体聚焦15岁的中锋莫国超,称他身高2米16并极具运动天赋,而2米13的赵航则被誉为“速度快得能打得分后卫。”更有流言称后卫解立彬进入NBA灰熊队球探的视野。

第三期集训:声名鹊起背后的资金阴影

从美国回国,希望队经过短暂休整之后继续在海口集训,张勇军走马上任接任主教练,外教从南斯拉夫人换成了意大利队冈巴和来自法国的盖当。而此时希望队在国内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在2003年12月26日,李宁公司正式赞助了奥运希望队,体操名将李宁和张卫平热烈地握手,全体球员穿上了印着“中国”标志的崭新李宁队服

“我们入选奥运代表队的,应该有两三个吧!我不知道2008年奥运会上会不会有我,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是奥运希望队的一员!”长相俊朗,绰号“超人”的莫国超面对媒体侃侃而谈。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谈起“衣食无忧”,十几张无畏而自信的年轻笑脸背后,是“无限潜能,无限未来”的标语。

但获得李宁公司赞助,并不能掩盖希望队在资金来源方面的窘迫,赴美拉练比赛,加上聘请外教,花销都很大,却并不见回报,商人方伟开始对这个项目灰心丧气,不愿意再花钱了。在海口的吃住环境又变得差了起来,勉强坚持完那一年的冬训,在2004年2月,奥运希望队离开了生活训练一年,洒下数以吨计汗水的海口,远赴昆明,长沙,厦门,晋江等地参加商业比赛。

他们再也没有回到海口。

解散:一句告别也没有,转眼便各奔东西

2004年2月下旬的商业比赛,对手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队,打了5场,1胜4负,与其说是锻炼队伍积累比赛经验,不如说为了出场费,为球队生存而战,希望队的一应花销甚至路费都是比赛组织者掏的。篮管中心从头到尾没有给这支球队投资一分钱,而如今投资人方伟不但不愿花钱,甚至还索要商业比赛出场费——他还指望这球队为他赚钱呢。大人们曾经因为这支球队而走到一起彼此合作,如今却为了钱而走向决裂。

3月,希望队获得“大草原”鲜奶赞助,这最后的赞助杯水车薪,张勇军把球队带到杭州,和浙江青年队一起训练,双方打了10场训练表演赛。“这球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连张勇军自己也这么说。

4月11号,刚退役不久的球星郑武抵达北京,担任U18国青男篮主帅,与此同时,奥运希望队也“顺理成章”地解散了。

以往一般集训队解散,都会有主教练或者领导给大家讲讲话,说说何时再来,准备哪些比赛,回到地方队要继续努力之类的话。但这次却没有,打完比赛,吃完饭,大家就背起包各奔前程了。“这个队一下就解散了,不知道为啥?”陈江华困惑地回忆,“这得去问张卫平指导。”

希望队员中,只有五个球员入选了郑武的U18国青,他们是陈江华、解立彬、王楠、赵航、邓力,入选U20国青的则一个也没有,后来,那一年,两支国青队都丢失了亚洲冠军。后来,陈江华在国青队被尤纳斯发现,后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

如今,曾经的希望队队员都有了各自的人生,其中的幸运儿,在CBA赛场还算小有名气,而另外一些人,则在无人喝彩的低等级赛场上苦苦挣扎;还有些队员已失去了返回职业赛场的可能,或坐进办公室,或开着消防车,干着和篮球完全无关的工作。那些曾经热烈相信,以为是真的,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奥运之梦,对于大多数队员来说,曾经很远,现在,依然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