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拳擊/林郁婷奪下金牌!「性別爭議」深度分析總整理
拿下金牌!台湾拳击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奥运的拳击女子57公斤级金牌战,击败波兰选手塞琳梅塔(Julia Szeremeta),夺得金牌。
本届2024巴黎奥运的女子拳击赛事,因为「性别风波」引发场内外和国际新闻的争议,包括林郁婷、以及女子66公斤比赛的阿尔及利亚拳击手哈利夫 (Imane Khelif),被国际拳击总会(IBA)指控「性别检测异常」,但这些说法并始终没有提出有效证据、国际奥委会IOC也力挺林郁婷与哈利夫的参赛资格完全没问题。
然而这样的性别质疑,却在比赛开始以来掀起舆论轩然大波,还抱括了对战选手在赛前、或是败战后,也利用社群媒体、或是比出「X」手势来质疑林郁婷的性别。在金牌战前,林郁婷对战的波兰选手塞琳梅塔,还以个人IG现动发出一篇嘲笑林郁婷的图文,旋即引起极大争议,随后立即删除。
同样也被质疑性别的阿尔及利亚拳击手哈利夫 ,一路打进金牌战,在女子66公斤决赛对战中国选手杨柳,最终以5:0成绩击败杨柳,顺利夺下金牌。赛后的新闻访谈里,哈利夫直接回应IBA的性别指控:「我用金牌向他们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我的尊严和荣誉高于这一切。」
以下为转角国际针对赛事期间的性别指控风波,所做的系列报导——
▌〈奥运场的乌龙跨性争议:拳击选手林郁婷遭疑「非女性」,JK罗琳也错认的性别战〉
回看林郁婷在巴黎奥运被卷入性别争议的开头,是爱尔兰前拳王麦格根(Barry McGuigan)和英国知名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接连发文质疑她和66公斤级的阿尔及利亚选手哈利夫(Imane Khelif)的参赛资格,而他们引述的「根据」,便是国际拳击协会(IBA)在2023年声明林郁婷和哈利夫的血液生化检测结果「不符合参赛标准」这番说法。但当时IBA并未解释两人的检测结果何处异常,而当时针对此事的舆论争议也围绕在,林郁婷和哈利夫被误认为跨性别。
撇除跨性别不论,在世界顶级运动赛事里,女性运动员的性别真假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议题,从女性可以参加比赛开始就不曾消散,就怕发生「男性假扮女性」的丑闻。最初,女性选手在1950年代要脱光排成一列让医护人员查看性器官,缺乏隐私的作法被讽为「裸体游行」(nude parade);1970年代出现染色体检验技术后才逐渐改变,但X与Y染色体也并非完全可靠,仍不乏带有Y染色体却符合女性性征者,因此又逐渐废除强制性染色体检测。现今国际赛事普遍认可的性别检测方式,则是检验睾酮浓度。
▌〈巴黎奥运性别争议(上)当性别的分类帽失灵:重建公平赛制的现代挑战〉
但是之后性别争议持续延烧,哈利夫在8月1日更发生了对手上场46秒就弃赛、再次被反对者批为「男人打女人」。针对林郁婷和哈利夫的辩论愈演愈烈,牵扯出关于跨性别者、间性人(阴阳人)与其他染色体不符常值的案例讨论,JK罗琳又持续高调发出质疑。
近代,随着平权概念和价值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多数人都听过「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别气质」,几乎是谈性别平等时必然会提及的基础概念。但这次奥运拳击项目的争议爆发,很多人才惊觉,过去以为毫无争议的「生理性别」,并不是那么简单二分的,而如今激起各方讨论的根源,仍是人类社会怎么看待、区分「性别」。
▌〈巴黎奥运性别争议(下)保护女性的初衷,为何成为「不合格女人」的审查陷阱?〉
林郁婷和哈利夫不断被迫「证明」自己是女性,连带两人的亲友故旧和广大网友们,也展开一场「帮忙证明」其身份的论述战,佐证两人不可能是「隐藏的跨性别」,而是「真女人」。在哈利夫身上,还牵涉更幽微的肤色与种族的议题。
在此必须提醒的是,林与哈两位选手从未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性别认同,这也是选手的个人隐私,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们就是DSD的选手,或隐瞒了这方面资讯。
还原这场争议的本质,仍是那套古老但至今仍有效的「谁能被称为/视为女人」的性别审查。一开始,是以(不)符合某些特质、行为、外貌为条件,后来进展到必须拿出染色体检查报告,才配称作女人。究竟是哪些人来决定「女人」的定义?又是哪种机制下的影响力,是谁的价值观和脚本在决定谁是「女人」?又是谁给了这些人和机制去定义「女人」该如何的权力?
▌〈奥运之后,我们更该谈论性别:生理医学中,无法一体适用的「女性经验」〉
世界上的多数人不会面临DSD的情况。但是,人体在染色体、激素、体型、生殖器官、生理期、社会环境等不同面向上的差异,却不是只和运动员有关。
两位研究女性健康的医学专家在自然科学界最顶级的期刊《Nature》发表的论文中提醒,从正视女性经验、提升女性健康的角度来说,其实更不该要求科学提供一体适用的性别判断标准。相反地,既然不同女性经验的来源,可能分别源自于染色体、激素、体型、社会环境等不同面向,更具有建设性的作法是,针对个别的女性议题,去问「这个议题跟哪个面向比较有关」,进而找出在每一个议题应该适用的定义。
「女性经验」当然是重要的。过去有太多研究、政策和发明都是从男性经验出发,应用到女性身上都会造成严重失准。而正是为了要好好解决这些问题,更不应该执著于「一体适用」的性别分类标准。在某个女性经验中,重点可能必须放在「有女性生殖器官的人」,但面对另一个性别议题时,重点却必须放在「从小在家里被当成女性带大的人」。在一个议题中「女性」指的是谁,跟在另一个议题中未必相同,也不必相同。
▌〈新生儿判定男女有多复杂?专访刘士峣医师,与回顾运动赛事的性别政治〉
到了奥运女子拳击57公斤级四强赛中,林郁婷击败土耳其选手卡拉曼(Esra Yildiz Kahraman)。卡拉曼在输掉赛事离场时比出手势「X」外界联想是否在影射林郁婷与哈利夫的性别争议。 尽管国际拳击协会(IBA)8月5日未提出任何「检测结果」,国际奥会(IOC)回击肯认两人作为女性身分、以女性样貌成长,「此案不是跨性别案件」,但性别争议仍随着林与哈二人挺进金牌赛持续发酵。
卡拉曼的「X」手势,是否借由暗示自己是「XX」,也就是多数生理女性的染色体,来暗讽林郁婷可能是带有「Y」一般生理男性染色体的「女性选手」,确切目的不得而知,却显示了过去一直存在体坛的性别争议,让「DSD选手」的议题浮上台面。《转角国际》重磅广播因此邀请到台大儿童医院小儿内分泌科逾10年资历的刘士峣医师,进行访问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