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15周年 陽明交大研究:快速搬遷永久屋未必佳

八八风灾今年届满15周年,2009年重创南台湾共681人死亡、18人失踪,高雄甲仙乡小林村474人被土石流活埋最为严重。本报资料照片

莫拉克风灾今年届满15周年,国立阳明交通大学护理学院与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针对当年风灾下房屋受损严重的1236个家庭进行调查。经10年追踪发现,当年灾后被迅速安置到稳定住所的灾民,起初心理压力较低,但往后心理压力逐渐上升,调查指出,搬迁前有较长时间进行准备的灾民,长期心理复原状况反而较佳。

调查发现,当年莫拉克风灾后被快速安置到稳定住所的灾民,虽起初心理压力较低,但随时间推移,心理压力反而逐渐上升,最后反变得相对较高。相较之下,灾后未马上迁入永久屋的灾民虽必须花数年时间找寻稳定住所,并可能经历一次或多次搬迁,但于搬迁前拥有较多时间准备、适应,长期观之,心理恢复状况显著较佳。

阳明交大临床护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律言表示,搬迁前有较长的时间进行准备或调适的灾民,其长期心理复原状况较没时间准备的灾民好。无论是经历一次大搬迁或两次搬迁,情况皆是如此。

陈律言指出,该项发现显示,天然灾害发生后,如果能够让灾民们有更多的时间讨论及决定搬迁的时间或地点,应该是减轻灾民们在灾后长期心理压力的关键因素。

过去也有部分研究或报导指出,永久屋对社区凝聚与文化传承的不利影响,甚至衍生出土地及居住权的争议,难以协助灾民安居乐业。

近年台湾乃至于全球面临极端气候威胁,研究团队认为,该项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和社会韧性建设提供了参考指引。陈律言建议,未来制定灾害应对措施时,应更加重视灾民心理需求、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协助灾民做出适合自身的搬迁决定,并做好心理调适,以促进灾后心理复原。

研究团队将灾民搬迁模式分为六种,包含立即返回原居住、多年后经历一次长距离搬迁、立即搬到永久屋、在大搬迁前有时间进行准备、两次大搬迁之间没有缓冲时间、以及两次大搬迁之间有缓冲时间。结果强调,灾害发生后重建过程必须给予灾民充分时间讨论及决定,才能在灾害中更加从容应对。研究日前已刊登于国际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阳明交大团队与灾防中心合作,发现灾后快速搬迁安置并非较佳。图/阳明交大提供

阳明交大临床护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陈律言(前排中)团队。图/阳明交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