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业固废转化为低碳胶凝材料,「华晟创元」产能超百万吨 | 早期项目

作者 |吴优

编辑 |王方玉

作为一种重要建筑材料,传统水泥混凝土行业产生了全国14%的碳排放,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低碳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背景下,利用大宗固废生产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成为了助力建筑行业碳达峰的新选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机构BNEF的统计显示,低碳水泥领域初创企业自2010年以来筹集的资金已达到9亿美元。

36碳近期关注的华晟创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晟创元”)就是一家高性能低碳胶凝材料的研发制造商。

华晟创元创立于2015年9月,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参编各类行业标准5项。公司聚焦于水泥与混凝土的低碳化技术升级与效能提升,其核心业务是利用冶金、化工、火电固废为原料,通过复合激发技术获得可替代水泥的低碳胶凝材料。

目前,公司已在湖南郴州、内蒙锡林郭勒盟、云南玉溪、陕西宝鸡建成4个生产基地,总产能超百万吨。

丰富的工业化级别低碳胶凝材料配方体系是华晟创元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打磨,华晟创元的复合激发技术已完成了对高炉水渣以外的煤基固废、磷化工固废、有色冶金渣等多源固废原料的全覆盖,形成了三个大类、数十个亚类、数百个工业级别配方储备,大幅度提升了该技术的原料适应能力和可复制性。

“低碳胶凝材料技术是核心,而配套工艺技术、延伸产品技术和应用场景技术则是核心材料技术的工业化支撑技术体系。华晟创元跨产业耦合了包括太阳能预干化、超细粉磨、多功能充填&制品站等高效工艺技术;联合下游客户开发了固废基的流态固化土、特种砂浆、UHPC、路基填料、生态修复填料等成体系的延伸产品技术和应用场景技术,形成了从大宗工业固废到低碳材料及其应用延伸的整体解决方案。” 华晟创元创始人陈向阳对36氪表示。

据陈向阳介绍,华晟创元生产的低碳胶凝材料的碳排放约为传统水泥熟料的10%,能耗仅为传统水泥的20%,同时成本低廉,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客户使用成本可降低15%~50%。

低碳胶凝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可覆盖矿山充填、岩土工程、生态修复、路基材料、商品混凝土、建筑辅材等大部分传统水泥应用领域。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华晟创元选择了矿山充填行业作为切入点。

“华晟创元的应用场景覆盖了铅锌矿、钨矿、磷矿、煤矿等主要矿种,产线围绕客户布局,至少可以为其节省15%的成本。”陈向阳表示,目前很多矿山在设计新的矿山充填站的时候,已直接把低碳胶凝材料设计为井下充填的首选材料。他认为该应用场景将在未来5年内保持高速增长。

除了矿山充填行业,华晟创元还针对生态修复、道路交通固化、磷石膏的生态修复、垃圾浓缩液固化、淤泥滩涂固化等场景研发了专用固化材料,并都形成了实际的工程案例,实现了固水、固砂、固土产品工业化应用全覆盖。

陈向阳预测,除矿山充填外,生态修复和道路交通固化市场也将在未来几年出现爆发性增长,而商混领域则将稳步推进低碳胶凝材料的应用。

与此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公司已与非洲赞比亚大型矿山开展合作,计划在当地建设低碳胶凝材料生产线。公司也与北欧绿色能源基金达成了合作,正在积极推进欧盟碳关税CBAM的认证合作,为未来打入欧美市场做准备。

为了满足业务扩张需求,华晟创元将继续扩张产能,在现有4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底将建成7-8个低碳胶凝材料基地。

“路遥知马力,从新技术新产品到大工业化产业,需要一支懂管理、懂经营、熟悉产业和企业运行规则的落地团队,新技术转化,要快,更要行稳致远”。陈向阳对此非常看重,他本人就来自于矿山和冶金行业中央企业,经过了从技术员到董事长的全职级岗位历练;而华晟核心团队其他几名主要成员也是来自于华菱钢铁、香港嘉华建材、北京建工、蒙西水泥等冶金、建材等行业骨干领军企业高管岗位,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

随着双碳目标不断推进,水泥、建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低碳胶凝材料大有可为。有机构预计,2035年到2060年,至少一半的传统水泥将被低碳胶凝材料所替代。

“华晟创元去年已实现盈利,明后年将进行扩张,加大研发投入。”陈向阳表示,“公司将不断深入研发创新,形成更高的技术护城河,在低碳胶凝材料的先进技术基础上,融合水泥行业先进的装备技术,实现低碳胶凝材料的大工业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