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期间一位法国老师带学生在北京游学

在八达岭长城 在十三陵长陵 在中国美术馆 在北京语言大学 中法大学旧址

柳烟坐在北京语言大学南门的台阶上,注视着车流穿梭的马路。她身着一件咖啡色的麻质合体背心裙,透着法国女性优雅的特质。

柳烟来北京将近一个月了,她是利用暑假时间带学生来做文化交流的。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对中法两国来说都是重要的日子。柳烟是法国拉罗谢尔大学的中文教师,任教已经十二年了。这次她带60名法国大学生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让法国的年轻人通过文化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柳烟曾在中国留学三年,做法国使馆的文化专员三年,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过很多工作,对中国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她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扮演各自的角色,成为推动文化交融的年轻力量。

柳烟来华期间,每天在住所附近和一些居民大姐打太极拳。适逢巴黎奥运会举行,她也非常关注,看了开幕式,还想看柔道比赛。柳烟也爱打乒乓球,所以格外关注乒乓球赛况。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想说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太强了!幸好我们来了一个新兄弟——17岁的勒布伦,虽然他输给了樊振东,可是樊振东比他大10岁呢,我们的以后有希望。”

“实行免签政策,我们觉得非常方便”

柳烟为这一次带队来华下了很多功夫。

筹划从去年年底开始,动议则更早。柳烟说:“中法建交60周年,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60年是一个甲子,是一个轮回,所以当北京语言大学邀请我来做学生文化交流项目时,我立刻就答应了。”

柳烟在法国做中文老师,从本科二年级教到硕士二年级。去年年底,开始策划赴中交流活动时,柳烟首先在上课时征询学生意见:“如果我安排明年夏令营到中国去,有谁感兴趣?只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自费往返机票,二是要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出乎柳烟意料的是,很多学生举手表示愿意参加。“一下子有60人表达了意愿,考虑到北京语言大学的接待要求,我将60个人分成两组,7月和8月各来一批。”

今年中国对法国来华人士实行免签政策,也使柳烟感到由衷的欣喜,“这是几十年来的首次,我觉得非常方便,减少了我很多以前来华要办的手续。”

在柳烟的计划中,除了请北京语言大学的老师为学生们作讲座,其余时间全部安排为文化旅行活动。根据教材中提及的中国名胜古迹,柳烟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参观景点名单。

在7月份第一期赴华学生的旅行日程表中,故宫、前门大街、天安门广场、琉璃厂、徐悲鸿纪念馆、中国美术馆、陶然亭公园、长城、十三陵、圆明园都赫然在列,这些也都是柳烟熟悉并喜爱的地方。“中国美术馆我去过好多次,还在那里组织过‘赵无极回顾画展’,那时我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工作;还有南锣鼓巷,有民间艺术品,而且东西便宜,对学生比较友好,最初知道这里时我就想一定要带他们去,还有天坛、红桥市场,这两个地方距离很近,我还知道红桥市场旁边有一家老北京炸酱面馆,我想带他们去尝一尝。”圆明园更是柳烟要特别带学生们去参观的地方,“因为那里的历史故事,对中法两国都很重要。”

为了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中国风情,北京之外,柳烟还安排了第二座城市的旅行。当初她列出五个省市给学生们选择,也是根据教材内容而来,柳烟阐明选择理由:一选山东,因为教材里面提及东岳泰山和曲阜;二是上海,想让学生看看黄浦江和塞纳河有什么差别?三是西安,因为有出名的兵马俑;四是天津,因为离北京近,而且有中法交流历史;第五,其他,请学生自己提。“结果60个学生中没有人提出其他选择,大多数选择了山东和上海,所以我们的第一期去了孔子的老家山东。”

“我是那年唯一一个申请到北师大读书的法国人”

谈到最初来中国的缘由,柳烟说似乎儿时就对中国感兴趣。她从小生活在法国南部,她的父母从来没有带孩子们去国外旅游,她也没有接触中国的机会,但却在10岁时送给妈妈一幅自己画的中国画,作为母亲节礼物,“我画的是一幅竹船图,画面是一丛竹子,竹子旁边是一艘帆船。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奇怪,我从哪里想来的竹子?帆船也是中国样式的,不是西方的帆船。”

柳烟的中文说得很地道,是标准普通话。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柳烟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三年中文,学业优异的她很早就感知到自己的语言天赋,因为她儿时生活的地方比较偏僻,当地学校只开设西班牙语和英语课程,她学得很好。后来到大城市的初中就学,柳烟选了俄语作为第一外语,因为她也喜欢俄罗斯文学。“我发现我的俄语能力不得了,所以我的老师特别高兴。”第二外语,柳烟选了英语,她为这个选择感到有些后悔,觉得应该选德语,“因为英语自学很容易,不太需要上课。”现在柳烟熟练掌握中、法、英、俄四种语言,其他语言也能说上几句,如日语、韩语、土耳其语、芬兰语等,原因之一是柳烟喜欢世界各地到处走,每到一地都要学几句当地语言。“我在中国,也走了很多个省市,交到了很多朋友,所以我上海话、四川话、广东话、闽南语也会说一点。”

柳烟第一次来中国,是1984年,那一年,她只有20岁,起因是参加汉语考试。

柳烟说,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想学习中文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唯一的办法是参加法国外交部组织的公费留学考试,她考的那一年只有12个名额。柳烟参加了考试,而且不止一次。

“我那时太年轻,特别害羞,第一次参考,通过了笔试,败在了面试环节,因为我不敢说话。”心情沮丧之余,柳烟半工半读了一年后,再次参加考试,没想到这一年外交部取消了笔试,只剩她的弱项口试,这使柳烟更加沮丧。为了鼓励自己,她决定独自去一次中国,去看那里的城市和大学,感受中文语境。柳烟第一次来华,落脚在北京城。

回到法国后再次参加汉语考试,这一次,柳烟的想法简单且坚定,填写三个志愿,她都选择了北京的学校。“我当时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师范大学,因为我知道那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中文教师;第二和第三志愿分别是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这一次柳烟成功了,回忆起来她依然非常开心,她说:“我得到了我的第一个志愿,我是那年唯一一个申请到北师大读书的法国人。”

柳烟这个中文名字,也是开始留学时所取。“这个名字来得很有趣,最初是有人告诉我,我的命中缺木、土和火,我就想‘柳’中有‘木’,而且和我的法文名字读音相近。还有一个原因,我很喜欢唐诗,尤其喜欢诗人柳宗元,我也喜欢柳树,所以就取了柳姓。烟是取繁体字,繁体字的烟字中包含火和土,柳烟就是这么来的。”

“法国外交部来检查我们的工作,给我评了很高的分数”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三年后,柳烟顺利毕业,继而顺利申请到了法国驻华使馆的文化专员工作。她现在依然感念和她一起工作过的毛磊大使,“我们的大使从来不小看文化,也特别喜欢中国,他的夫人同样如此。”柳烟说自己能和他们一起工作特别幸运,“我们一起举办了很多活动。1999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的‘赵无极回顾画展’很成功,法国外交部来检查我们的工作,给我评了很高的分数。”

柳烟做文化专员期间,还筹办过一场法国国立交响乐团音乐会,举办地点在人民大会堂。

这一场音乐会,是在柳烟的格外努力下促成的。她回忆,那一年她休完暑假从法国归来,一上班就看到秘书放在她办公桌上的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法国国立交响乐团的电话,并说明乐团希望安排150人来中国演出。

秘书的判断是费用会很高昂,我们绝对办不成。柳烟却不听,打电话给法国交响乐团,了解情况后发现乐团已自己解决了三分之一费用,柳烟考虑过后,决议试筹乐团不足的三分之二费用,最终,柳烟在要求时间内筹齐款项,成功举办了音乐会。“那次音乐会的效果很好,我们的大使特别高兴,我们也都很高兴。”

音乐会后,乐团里的一位竖琴家找到柳烟,咨询能否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组织一个教师班。在柳烟的运作下,教师班也办成了。

写书介绍老舍,书名叫《我热爱北京》

2002年,柳烟参加了法国中文教师资格考试,在那一年全国只有一个职位的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柳烟说,在法国,教师工作虽然收入不算高,但相对稳定,很受人欢迎,她也终于实现了学中文做教师的理想。

柳烟先后在巴黎教高中和预科班,2012年成功应聘拉罗谢尔大学教师职位,到今年正好12年,“又是一个轮回。”柳烟微笑着说。

对于柳烟来说,学习外语是工具,她并不想做语言学家,她始终想通过语言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我很希望各个国家的人们互相了解,增加交流,语言和文化是其中有效的载体。”

柳烟生活和工作的拉罗谢尔在法国西部,靠近大西洋,是法国本土大西洋沿岸的海滨城市,自古为天然良港,在法国十大宜居城市中位居第五。据史籍记载,拉罗谢尔10世纪已为城市,现在仍为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渔港、游艇港和商港。

柳烟在距离拉罗谢尔大学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房子,房子也有百年历史了。她是极爱环保的人,喜欢在院子里种花种树,她的小花园里有一棵百岁的无花果树。柳烟眼中的拉罗谢尔是一座漂亮的古老城市,几乎没有高层楼,经常可以见到中国人。虽然大西洋的海潮和海风都很凌厉,但是她喜爱这个地方。

柳烟说,拉罗谢尔的多所大学都和中国内地的大学有交流项目,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拉罗谢尔大学从2012年起就举办有“中国电影节”,每年一届,在拉城的数个地方放映中国电影,为期一周时间,柳烟也曾经介绍中国导演谢飞的电影在电影节上放映,“看电影是免费的,不只学生,市民也可以去看。”

作为教师的柳烟除致力于教学之外,也乐于译书、编书。她翻译过苏童的短篇小说,也出版了五本教学用的中文书。在柳烟的计划中,要分别选择三位中国不同时代的男性作家和三位女性作家,将他们的生平和作品编成书,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

这次柳烟带了两本来中国,准备分别赠予北京鲁迅博物馆和老舍纪念馆:第一本介绍鲁迅,书名是《野草》;第二本介绍老舍,书名是《我热爱北京》,去年一出版就获得了法国中国书店读者最喜欢的图书奖。柳烟说,选择老舍是因为“他喜欢北京,我也喜欢北京”。这两本书同属于“好读的故事”丛书,体例大致相同:先介绍作家生平,之后是作品介绍,再后是原作和阅读理解。翻开书,文本右页为原作,左页为词汇注释,注释都用简单的中文,柳烟希望以此培养学生们的中文思考能力。

老舍的《我热爱北京》配有音频内容,扫书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收听。音频是柳烟请北京语言大学王学军副教授朗读录制的。柳烟选择他是因为他熟悉中国文学,而且喜爱老舍作品。

柳烟很高兴法国有出版社愿意出这样的书。柳烟的书不厚,是便于携带的小册子,书出版前柳烟跟出版社一再强调:“定价一定要便宜。”

柳烟考虑撰写的三位中国女性作家,目前已进入她视线的有作家萧红和宗璞。

一本北京旅游盖章纪念册,让她和学生“迷得要死”

柳烟前后曾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如今再来,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北京变高了,高楼林立。也变大了,以前顶多是三环路,现在六环都有了,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

去年12月柳烟也曾来京,在美术馆附近的一家书店买到了一本北京博物馆通票,这让她非常高兴。这次来特意带在身边,趁两批学生来京的空当,已经根据通票去了好几个博物馆。“比如之前我去了曹雪芹故居,还去了智化寺,之后几天我还要去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等地方。”

柳烟说着拿出一个牛皮纸封面的本子,说是学生送给她的“一个中国时髦”,购于南锣鼓巷。我翻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本旅游盖章纪念册。柳烟说:“我跟学生都迷得要死,到哪儿都一定要盖章。我已经有曹雪芹故居、护国寺街、琉璃厂、中法大学旧址的章,圆明园的章是最不容易盖到的,排了不短的队呢。”

柳烟说,学生们都很喜欢什刹海,因为在那里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文化氛围。他们走了很多条胡同,学生们喜欢胡同这个概念。可惜的是故宫的票没有抢到,“故宫我去了很多次,不去没关系,学生们不去有点可惜,于是我带他们去了景山,眺望了庞大的故宫建筑群和中轴线。”

法国奥运会,柳烟是忙里偷闲看的。如今,柳烟还在北京,等她的第二期学生到来。这期间,她可能流连在北京各处,或许带着她的博物馆通票和盖章本子逛某个博物馆,或许伴着京城胡同上空盘旋的鸽哨声,循迹胡同的恬静之美。

文/本报记者王勉供图/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