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 成大研究团队:古迹应导入「性能式防火设计」

成大研究团队建构1比1建筑模型,建构火灾情境,实验研究显示,古迹及历史建筑日式木构造建筑,火灾潜势危险性相对最高。(成功大学提供)

巴黎圣母院大火引起举世震惊与不舍,再次敲响古迹历史建筑维护保存警钟,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及土木工程学系研究团队,长年投入古迹历史建筑防火研究,建议古迹应导入「性能式防火设计」,强化管理人灾害应变及防范演练,相关成果数次于国际研讨会发表,日前也获刊历史建筑类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成大研究团队2012年起陆续透过科技部与文化部补助计划及内政部建筑研究所防火实验中心提供国际级实验设备及专业人力支援,以台湾日据时期日式木构造建筑为研究对象,包括办公类、纪念性建筑、车站等21栋使用中古迹及历史建筑,分析木构造可燃物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形,并进行可燃物热性质分析实验,归纳建筑物空间面积、用途与火载量密度关系,作为建立火灾潜势预估模拟重要参数。

2014年研究团队以台南历史建筑物为研究对象,依据储藏室构造、比例,在成大归仁校区内政部建筑研究所防火实验中心建构1比1模型,模拟火灾情境,实验显示,古迹及历史建筑中的日式木构造建筑,以空间狭小而可动火载量相对较大储藏室,火灾潜势危险性相对最高。

针对此空间进行火灾潜势模拟与实尺寸燃烧实验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分述于2篇文章,2018、2019年先后发表于历史建筑类之国际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成大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建筑系教授曾俊达、土木系特聘教授赖启铭、内政部建筑研究所安全防灾组副研究员苏鸿奇,以及成大建筑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童淑芬、黄建达等人。

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相关规定,古迹及历史建筑之修复工程基于文化资产价值优先保存原则,应依照原有形貌修复以维持原文化资产样貌,有关其建筑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事项,不受区域计划法、都市计划法、国家公园法、建筑法、消防法及其相关法规全部或一部之限制。

童淑芬认为,跳脱种种为达防灾防火的法规限制,古迹历史建筑物曝露更高灾害风险,这是国际共同面临的古迹保存课题,也突显修复工程计划基于防灾应导入「性能式防火设计」必要性、以及古迹及历史建筑管理人对灾害应变及防范演练的重要性。

曾俊达教授解释「性能式防火设计」,就是在达成传统规格式法规要求防火功能目标前提下,允许多元选择方式,应用各种预防火灾、被动式防火、主动式防火及避难安全对策与方案之设计。

曾俊达指出,早期建筑物用途及形式较单纯,世界各国在执行方法及经验累积考量下,均采用强制性规格式法规,一是能符合建筑使用需求,再者则是便于主管机关查核。但随着建筑物发展朝向超高层化、复合化及特殊需求化趋势,传统规格式法规出现适用上的不足,发展出所谓性能式法规。

曾俊达指出,尽管文化部早于1982年颁布「文化资产保存法」,至今历经7次修法,许多珍贵文化资产仍面临地震、火灾等毁灭性潜在危机,特别是古迹历史建筑不易加设现代化自动消防设备,每遇火灾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幸者仍有修复机会,严重无法修复或受限私有产权者则难逃就地夷平噩运。文化部预计9月再提修法草案,就文资法中相关罚则检讨,希望能有效守护国内有形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