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褶皱峡谷:地球的曲线之美

摄影 | 李忠东

封面设计 | 李馨宇

地球的岩石(沉积岩)

形成之初,都是水平的

如一摞摞整齐叠置的书

或不同色彩构成的多层蛋糕

但当这些水平的岩层受到挤压之后

便会发生倾斜、弯曲

甚至倒转、扭曲

像揉成一团的彩泥

甚至有时整座山体都被挤压变形 形成褶皱山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于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而产生的隆起和变形形成的褶皱山。

▲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境内的一处复合褶皱。

摄影/杨建

和许多生涩难懂的地质术语相比,褶皱要好理解得多。因为它也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名词。如衣服褶皱,皮肤褶皱,都是指衣服与皮肤受外力影响所发生的变形和弯曲。

地质上的褶皱也是一种变形或弯曲,只不过介质换成了构成我们地球的岩石,外力则是地壳运动。

褶皱形态示意图▲

绘图 | 新维地景

但大多数时候,褶皱做为一种地质构造,专供地质学家们研究地球,解秘自然,它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观赏性。

但也有例外,有一些大型褶皱形成的景观,将整个山体卷入其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山体类型,这就是褶皱山。

▲成都至昌都的航班上拍摄的一座褶皱形成的向斜山

摄影/杨建

如邛崃山脉,因位于著名的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部,周边三个板块近乎垂直的南北与东西向挤压,形成一系列褶皱山,甚至发育一种世界独特的“西康式”褶皱。

▲邛崃山普遍发育西康式褶皱

摄影 | 杨建

下面这座五色山就是其中的经典。

不同色彩的岩石,被强大的地壳运动挤压下,发生有趣的弯曲变形。岩层间的肌理条纹,如彩色飘带。尤其在阳光照耀下,仿佛倒转的霓虹,如梦似幻。

▲邛崃山普遍发育西康式褶皱,上图为四姑娘山的五色山,

是一座褶皱形成的山。

图源 | 向文军

稻城亚丁著名的仙乃日雪山,是褶皱山中向斜山的经典,向斜的轴线正好通过雪山主峰。

了解这个,我们便知道仙乃日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尖锥状角峰。它看上去更像一面巍然而立的巨墙,或一只振翅欲飞的神鹰。

▲仙乃日雪山没有明显的主峰是因为它是一种向斜山。

摄影 | 王治

大多数的褶皱,都深藏地下,没有机会被我们看到。

位于秦巴山地南麓的巴山大峡谷,流水切出一条长达70公里的峭壁。崖壁上,各式各样褶皱如绘似画。它们更像一幅长卷,将各种皱褶的形态,如图版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

同时也将大巴山形成的秘密,通过褶皱告诉我们。

穿行在峡谷,如徜徉在褶皱大观园。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神秘而难测,埋藏在岩石中的光阴,如此优雅而动人。

请横屏观看

宣汉巴山大峡谷的复式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位于四川与陕西之间的大巴山,构成了四川盆地的北部屏障。不仅如此,它还和秦岭一道,成为我国的南北的分界线以及东西部交融聚合之地。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是这种特殊地理形成的关键。

这条著名的造山带,横亘在我国大陆的中部,向西与昆仑和祁连山造山带相连,向东被著名的郯庐断裂所截,东西延绵2000公里。

被誉为是“中国大陆的脊梁”。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示意图

这条造山带形成于2.1亿年前印支运动所引发的南北大陆聚合。

当时,扬子板块由南向北向华北板块俯冲,并最终完成两大板块的拼合,形成统一的中国大陆。

两大板块碰撞推挤的结果,不但造就了秦岭造山带的崛起,而且在南缘形成了方向完全相反的逆冲推覆构造带。

这个构造带总体呈现为向南西突出的弧形,像一支弯弓,因此也被称为“大巴山弧形构造”。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示意图▲

大巴山弧形构造在形成、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地层和岩石均产生了强烈而复杂的变形和弯曲,形成了极其壮观的推覆褶皱带。

这个褶皱带,在地表上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的山和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岩层间变形和弯曲的细节,被埋藏于地表深处,野外很难连续的见到。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形成示意图▲

绘图 | 杨金山

令人惊奇的是,大巴山南麓的光头山,发育一条前河。这条本来是由东向西流淌的河流,行至城口的蓼子一带,突然一个90度转向,垂直于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切开大巴山流入四川盆地。

▲巴山大峡谷位置示意图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正是这一次华丽转身,前河成就了一段无与伦比的地质传奇。

它像一把巨型的锯子,剖开一条长达70公里的绝世深峡,将大巴山推覆褶皱构造的秘密,完整地暴露在峡谷。

它让我们在欣赏大巴大峡谷雄奇壮美的同时,也有幸领略到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留在这里的百里褶皱长卷。

▲巴山大峡谷位置示意图。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绘图 |杨金山

得益于前河锲而不舍的侵蚀和地壳近2300万年来持续的抬升。这里谷涧深幽,奇峰列峙,绝壁如削,风景秀美。

峡谷的相对高差在200-300米之间,最大谷深1692米,谷底的宽度在50-100米左右。

峡谷内各种背斜、向斜纵横捭阖,无数褶皱如游龙飞凤,千奇百态,被誉为“天然褶皱博物馆”。

▲巴山大峡谷及其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这些褶皱大多属于弯滑褶皱,是岩层受到挤压后沿薄软层滑移产生的弯曲和变形。

就象我们左右挤压三明治时,夹在面包之间的肉片顺着奶酪变形。

实际上,地质学家们也常常开展沙箱实验,用硅胶和石英砂来模拟岩层和之间的薄软层,研究大巴山弧形构造的形成过程。

▲巴山大峡谷一处褶皱形成的崖壁,

红色和白色相间的岩层,被挤压变形后如指纹。

摄影 | 李忠东

这里的褶皱有着令人吃惊的数量和多样性,在70公里的峡谷内,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皱就多达31多处,而小规模的露头级褶皱更是多达101处。

在形态类型上包括了箱状褶皱、圆弧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复式褶皱、尖棱褶皱、膝折褶皱、层间揉皱等。

而且这些褶皱的形态类型在峡谷中的分布也有规律可循,从峡谷上游随河而下,越远离秦岭造山带,岩层变形强度越弱,褶皱由紧闭高陡向开阔舒展向变化。

▲前河河谷中的一组复式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不同尺度、不同形态、不同组合与不同变形强度的褶皱,往往形成不同的景观。

伟人峰便是圆弧背斜所形成的山体之上,溶蚀形成的齿状峰状若五官而成一景。

峡谷区的最高峰老黄山就是一个大型箱状褶皱。

仙女岩,平顶方山,断崖高悬,两侧岩层直立,将大型复杂箱状褶皱的特征一展无遗。

▲仙女岩大型箱状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大尺度褶皱形成的大体量景观气势恢弘,中、小、微型褶皱则在细节上引人入胜。

神鹰岩由一系列复合褶皱构成,断壁上褶皱线条如绘,层间揉流、挠曲生动有趣,尤其是先期形成的褶皱又被后期的断层错断,形成膝折现象。

隔河远观,复合褶皱如神鹰作欲飞之态,成为游客驻足难离的景点。

神鹰岩:褶皱中的膝折形象▲

摄影 | 李忠东

临河边的褶皱,雨季时常低于河流水位线,褶皱受流水的冲刷,被淘洗、打磨得光滑洁净,从河岸对望过去,灰、白相间的褶皱条纹起伏律动,之下清莹的前河低回婉转.

▲前河河谷中的一处斜歪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前河河谷中的一处尖棱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崖壁上的一处直立褶皱。

摄影 | 李忠东

▲上下两种不同软硬的岩层,受到挤压后,

所形成的褶皱形态亦不同。

摄影 | 李忠东

鸡唱坪对面是鸡王洞向斜。向斜形成的孤山,高悬于峡谷之上。两侧的扬起端形成脊岭环峙山体的三面,开口一侧为万仞绝壁,远望极像悬浮在空中的“圈椅”。

“圈椅”底部为向斜的核部,地形相对平缓,流水冲刷堆积出一片难得的土地。

于是有两家人将家搬到上绝壁,在圈椅中过着不知魏晋般的隔世生活。

▲向斜上的人家。

摄影 | 李忠东

维系这两户人家与外界联系的是峡谷上方峭壁上那条细若游丝的“之”字小道,每一次进出都需要跨过峡谷上的简易吊桥,然后再沿峭壁的之字路方能到达。

住在这里的居民不知道陶渊明,更不知道褶皱与向斜。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他们在褶皱上的绝地逢生,却种出了桃花源般的意境。

▲耕种的农民

摄影 | 李忠东

参考文献:

李忠东,《巴山大峡谷:地层的褶皱告诉你秦岭山地隆起成山的秘密》,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11期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老侠 李馨宇

摄影 | 李忠东 杨建 向文军 王治等

绘图 | 杨金山

微信ID:xiaked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