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鼻祖,中国知网,如何收割大学毕业生?毕业季的智商税

5月论文季,6月毕业季,每年这个时候,就是全国大学生大型在线充钱,中国知网业绩三连的季节。

一场上千所高校共同参与,数百万大学生倾情上演的韭菜毕业收割大戏即将上映。

本文将介绍:

1、大学毕业论文如何被做成一门生意;

2、学术知识如何被炒成了一盘韭菜;

3、大学老师如何被连续收割;

4、以及这一切的背后一家企业如何在学术的土地上疯狂摩擦,每年赚取上亿元利润的故事。

故事要从一个网站开始——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什么就不细说了,看论文,写论文,查重都离不开它,如果你没听说过中国知网,请参考翟天临的下场。

知网是如何把学术做成一门生意的?

首先要知道,知网是一个平台,而所有的平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本身不生产产品,它们只是产品的搬运工。

比如淘宝,把衣服装搬到了网上;美团,把盒饭搬到了网上;而知网,就是把论文搬到了网上。

但你不能在知网免费看别人的论文。想要在知网看论文,就必须充钱买,不然只能看个标题和摘要。说白了,想浏览和下载内容,就要充值。

价格是5毛到1块钱一页,贵倒也不贵,但抵不住量大啊。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不看个十篇八篇,根本填不满参考文献。

有人认为这钱至少有一部分是给文章作者的,相当于知识付费。其实根本不是。

作者的论文被知网收录后,基本是收不到任何稿费的。不信大家可以去问一下自己的导师。老师老师,你发那么多论文,知网给了你多少钱啊?然后你就能看到两行清澈的泪水。

因为知网根本就不会联系作者,直接找杂志社打包拿走,而杂志社又很霸道,它认为你在它的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这篇论文就属于它了,怎么处理,跟你无关。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学位论文的作者,还是能从知网手里拿到一点钱的。

根据知网官方信息:博士论文被知网收录,作者可以获得100元现金加价值400元的阅读卡;硕士论文被知网收录,作者可以获得 60元现金加价值300元的阅读卡。

你以为知网它是知识的搬运工,没想到它就是知识的中间商。作者少给钱,读者多付钱,中间商哗啦啦赚差价,顺便还把科研工作者的智商在地上摩擦。

那么一年下来,知网能赚多少钱呢?

这张图是知网2010年到2017年的业绩,营业收入从3.8亿元涨到了9.7亿元。当然,只看营业收入是不够的。2017年跟2018年,知网每年的净利润都接近2个亿,毛利率更是高得恐怖,常年保持在60%左右,曾经还达到过72%。

这样的毛利率是什么概念呢?中国制造业的毛利率普遍低于20%,互联网巨头阿里的毛利率也只有40%多,而72%的毛利率,已经和中国最赚钱的公司,每年光交税就破万亿元的中国烟草相当。

当然也会有同学迷惑,我们学校下载论文不要钱啊。

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你之所以在学校下论文不花钱,是因为学校图书馆早就帮你们给知网打过钱了。为了能让同学们顺利毕业,你知道你的母校付出了多少吗?基本中国的高校每年都给要知网交份子钱,也就是服务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

听起来似乎也不是很多。但是朋友,你听说过复利吗?复利,巴菲特的力量之源,金融界的绝世好剑,被中国知网用得炉火纯青。

据媒体报道,中国知网对高校的服务费每年涨幅都超过10%,有的甚至更高。

比如云南大学,2014年的知网报价从40万涨到70万;武汉理工大学,从2010年到2016年知网报价平均每年上涨19%。2016年,有一家高校就因为交不起服务费,而停用知网,这个高校叫做北大。而武汉理工、云南大学也都曾因为交不起钱而停用过知网。

但知网再贵,学校也得买啊,因为不能让学生毕不了业啊。

特别是在2012年、2014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从此基本所有学校都开始毕业论文查重。

而学校购买了知网服务,每位同学就能有1-2次免费查重的机会,但如果学校不买,同学们就只能自掏腰包,再加上平时看论文下论文的费用,当然还是学校团购更划算。

而且万一哪位同学不愿意花钱查重,重复率太高被教育部门抽检到认定为抄袭,这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就不是几百块钱的事了。权衡利弊,虽然贵是贵,这个钱学校还是掏了吧。

如此一来,全国上千所高校,几千万大学生,基本瞬间自动成为知网用户,知网秒获上千万的流量,互联网企业获客成本高的问题,在知网面前根本就不是事。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只认知网,不认万方、维普呢?

知网属于典型的先天优势。它在1999年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建立,初衷是为了建设一个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你可以理解为线上知识库。

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所以相关部委也很支持。知网很快成为数据库最全的知识网站,但正是因为太过超前,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全面普及,所以头几年知网的用户数量是非常少的。知网通过收费补贴建网站、建数据库的成本,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这么多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的扩招,再加上政策的助攻,知网的建设成本应该早就回来了。毕竟连中国移动都开始提速降费了,知网反而越来越贵,利润越来越高,丝毫没有将知网普及给更多的人使用的意思。

你看它营业收入连年增长,每年净利润上亿元,毛利率比互联网巨头还高,如果这还不是把知识当成生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同学都会觉得很惨,还没离开校园,就已经被社会收割,那毕业进入社会还得了?

同学们,其实还有比你们更惨的,被知网割得更狠的,那就是大学的老师们。

因为毕竟大学生属于一波流韭菜,只要一毕业,除了读研的,基本这辈子都不再会用知网了,品牌忠诚度为0。

但大学老师就不一样了,作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群体,大学老师是比大学生茁壮得多的韭菜,是能够无限收割的韭菜,是可再生循环利用的韭菜。

因为写论文是大学老师们的一大基本任务,写论文就必须先看论文,而大学老师没课的时候是不去学校的,所以很多老师不得不自己买个知网账号在家看论文

等文章写好了,该拿去发表了,老师还得给杂志社一笔版面费,价格从几百块到几万块都有,甚至就连这样送钱的好事,有时候还得排队,排到半年以后也是常有的事。等送完钱,排完队,论文发表,又可以开始准备下一篇论文了。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文章是老师写的,看论文的钱是老师付的,发论文的钱是老师付的,论文发表以后其他老师再来看这篇论文,又必须先给知网交钱。环环相扣,头尾相连,并且几乎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来自老师,堪称完美的商业闭环。

并且老师们为了评职称,还反复消费,乐此不,具备极高的品牌忠诚度。

在这里,真诚地对老师们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我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其实知识从来就不是免费的,这点我非常赞同,因为知识的产生和流通都需要成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之所以不交学费,是因为政府替大家买了单。

但知识跟其他商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知识具备非常强的公共属性,而且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而教育又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无数人得以摆脱贫穷、落后和愚昧,正是受益于我国较为公平的教育体系。

但如果知识成为了毛利率高达60%的生意,连北大这样的高校都感到压力山大,说明资本的牙齿,已经在教育的边角开始啃食。

如果有一天,教育和知识都被标上了价格,像一些西方国家一样,有钱人去优等学校,穷人去差等学校,学生因为贫穷而无法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时,这不是学生的悲哀,这是所有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