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铮传》出版!赠书!
2024年8月,《铮铮有声:保铮传》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刘洋。
《铮铮有声:保铮传》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老校长保铮的个人传记,也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
保铮院士的一生
都奉献给了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
科研和教育事业
始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
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
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为我国雷达事业的进步、发展和传承
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
同时
保铮院士也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
做出了卓越贡献
是我校的一面“旗帜”
深刻诠释着“西电精神”
无论是对科技感兴趣的读者
还是渴望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的奋斗者
《铮铮有声:保铮传》
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保铮简介
保铮(1927年12月1日—2020年10月21日),男,江苏南通人,中国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雷达技术领域科学家、教育家。
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雷达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1984年至1992年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保铮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电子与通信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的成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
保铮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他毅然扛起中国雷达研究的重任,在祖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雷达裁判长”。
书籍简介
保铮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学家。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1992年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本传记介绍了保铮院士成长、求学、科研、培养人才的经历,以展现他的学术成长历程为核心,其中不只描述保铮院士的人生和学术经历,还试图展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看点
院士口述:
面对面访谈,保铮院士亲口讲述
珍贵档案:
首次展示部分保铮院士珍贵档案资料
科学家的人生历程:
完美揭示“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保铮与家人合影(后排右1为保法孙,右2为保铮)
▲1979年12月,保铮与同事在调试设备
▲20世纪80年代,保铮为研究生上课
▲保铮在辅导学生
▲20世纪80年代,保铮在办公室工作
▲1990年,保铮和杨振宁(左1)等交谈
▲199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工程”专家预审会
目录预览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 郝跃
导 言
第一章 坎坷少年时
出身书香门第
少年保铮
科学的启蒙
第二章 风雨求学路
被四所大学录取
大连大学
师恩难忘
第三章 塞外军中寄青春
塞外参军
首届雷达生
雷达专业的建立
雷达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章 初展才华
毕业留校
实验室工作与教材编写
讲授雷达接收机
信息论研究小组
第一次发表学术论文
不平等的待遇
第五章 深自砥砺向前行
西迁建校
五楼会战
研制气象雷达
组建家庭
第六章 辗转中琢玉成器
迁徙重庆
调回西安
“文化大革命”中的重要发明
开门办学
第七章 一个自主的开始
雷达信号处理器方案诞生
研制动目标显示器
学院恢复建设
第八章 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研制动目标检测器
建立学生研究团队
空时二维雷达信号处理与机载预警雷达
春风化雨
综合脉冲和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与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第九章 具有科学精神的掌门人
天降大任
坚定的改革者
重托与志向
第十章 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带头人
创建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
“顶天立地”的雷达“裁判”
第十一章 桃李满天下
既要出成果还要出人才
研究生的培养
极具特点的研讨会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大写的敬畏
结 语
附录一 保铮年表
附录二 保铮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后记
本传记依托保铮院土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采集小组对保铮院士及其家人(保烽)、同学(季修甫、穆煊、赵树芗)、同事(陆光华、李文朴、吴顺君、董建中、刘宏伟、张以杰、曹天顺、邓超、葛德彪、彭学愚、王厚生等)、学生(邢孟道、冯大政、张磊、廖桂生、水鹏朗、吴仁彪等)进行了采访。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保铮院士生前的亲朋及后辈,包括但不限于段宝岩、郝跃、孙肖子、吴顺君、陆光华、吴铁平、刘宏伟、苏洪涛、保谦、保宏、秦明等人,或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及影像素材,或是对传记文稿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审阅,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水鹏朗、王彤、邢孟道、李真芳、杜兰、陈渤、索志勇、丁金闪、徐青、韩霜、牛婷钰等人,对传记的校对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精彩抢先看
保铮在求学道路上遇到了几位对他影响很大的师长,其中一位就是他的高中数学老师陆颂石,保铮出色的数学成绩跟他有着很大关系。不同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机械灌输,他总是引导学生们思考,因此他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总是很活跃。在一次科普演讲中,陆颂石老师说:“我们这种搞科学的人,就要有几股‘傻气’才好。你们已经有了一些‘傻气’,比如,现在春暖花开,风和日丽,为什么不去逛公园, 而到这里来听我的报告?”这里的“傻气”,实际上就是献身精神。陆颂石的这番话让保铮醍醐灌顶,这股子“傻气”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他意识到,自己和新中国一起,正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幼时家乡被日军轰炸后的惨状,身处故土却被迫逃难的狼狈,在侵略者逼视中生生咽下赤子之声的时刻,从今往后都不会再有。这时,他想起中学时期同学们的议论——“中国人被侵略、受欺负,还是吃了科学技术落后的亏”。那一刻,这个早就怀着“科学救国”梦想的年轻学子,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志向。
保铮“顶天立地”的观念,是其青年时代“科学救国”思想的延续和升华。早年的“科学救国”思想只是一个青年的梦想,而经过岁月的磨砺后形成的走在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具体实践,才是其宽广视野的体现。按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门类的科学体系划分,雷达信号处理属于技术科学领域。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既需要从基础科学中获取理论,也需要能够从理论上指导工程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保铮的“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与技术科学的特点是契合的——“顶天”与“立地”的关系可以看作学科前沿与国家现实需求的关系;“天”与“地”之间,便是技术科学发挥作用的广阔区域。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
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电子工程学院
为大家准备了50本
《铮铮有声:保铮传》
欢迎大家在阅读后将自己的读后感
留言到评论区
或私发给“西电记忆”微信后台哦!
点击上方小程序链接,参与抽奖
抽奖须知:
1.抽奖前请关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记忆”、“西电电子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在本推文文末留言,同时点“赞”“在看”并转发本推文至朋友圈保留到开奖后。
2.开奖时间:10月30日中午12点
3.领奖信息填写:请中奖者于72小时内在抽奖助手小程序中填写中奖信息。
4.领奖地点及时间:南校区行政楼106办公室,11月4日-11月6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
《铮铮有声:保铮传》
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
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坚持与奉献的启示录
希望每位读者都可以通过这本书
得到激励和启发
将保铮院士的科学精神传承下来
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来源 / 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