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IPO审核加速:30家企业总募资超85亿元 逾1/3系转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自6月21日受理了新“国九条”后首家IPO企业后,北交所的审核速度持续加速。

7月8日,华兴股份在北交所官网更新审核状态,回复了交易所第四轮问询。截至目前,北交所正常在审企业数量达到110家,仅次于创业板(126家在审)。

期间,北交所在短短8天内(6月21日至6月28日)新增受理IPO企业28家,受理速度在各大板块中遥遥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过了6月30日之后需补充新的财报,因此往年的6月末通常是企业申报IPO的高峰期,但今年6月下旬,沪深交易所IPO受理却显得格外冷清,除了6月20日沪深交易所各有一家IPO受理之外,之后再没有新增,反而是北交所掀起了受理小高潮。

“北交所当前受理速度与此前上市节奏较快时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考虑到IPO调节奏的现状,如今的项目受理速度已经略超预期。如果这一受理节奏能够保持,企业登陆北交所的意愿和积极性都会增加。”华北一名资深的券商保代告诉记者。

30家企业平均募资规模2.85亿

随着新“国九条”发布,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行上市规则进一步完善,6月以来,A股市场IPO受理、审核逐渐恢复。

今年以来,北交所合计受理IPO企业30家,其中制造企业占据九成以上,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有5家、3家和3家企业申报,数量最多。此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也分别有2家企业申报。

从募资规模来看,30家企业总募资额为85.57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2.85亿元,其中29家拟募资规模过亿,仅杰特新材一家企业拟募资规模在千万级别,为2900万元。该公司是国内工业用玻纤布行业细分领域的企业,业绩规模也较小——2023年营业收入2.08亿,净利润约3543万元,于6月25日获得受理。

而募资规模最高的则是锦华新材,拟募资规模为7.78亿元,也未超过十亿。其是新“国九条”后北交所首批受理企业之一,主要从事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从财务数据上看,锦华新材是今年北交所受理企业中业绩规模最大的公司。2023年,锦华新材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公司已披露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3.133亿元,同比增长26.09%,净利润6108万元,同比增长246.58%。

除此之外,志高机械、奥美森、昆仑联通、海金格的拟募资金额也超过4亿元,分别为5.36亿元、4.63亿元、4.58亿元、4.32亿元。

整体来看,北交所企业募资规模较沪深交易所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存在超过十亿、甚至百亿的超大规模IPO,但考虑到北交所体量也远小于沪深交易所,部分市场人士担忧高频的IPO可能会带来冲击。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周运南认为,在临近财报有效期截止日恢复受理了一批企业的上市申请,表明北交所的上市通道相对恢复了正常,主要因为北交所面对的是中小企业,上市公开融资规模小,对二级市场负面影响小,但对中小企业正面效应大。

值得一提的是,从实际的IPO节奏来看,今年以来,北交所新股发行频率并没有明显快于沪深交易所。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交所合计发行了9只新股,最近一次新股申购的时间是在今年5月21日,而去年上半年北交所总共发行了超40只新股。期间,沪深交易所则分别发行了17只、19只新股。

其中,7月1日,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乔锋智能已完成发行,7月11日、7月15日,创业板还将发行两只新股(科力装备、绿联科技)。而截至目前,北交所还没有7月的新股申购计划披露。

周运南指出,北交所新股上市的节奏取决于证监会注册批文放行的节奏,目前整个京沪深的新股上市都很少,可能都在等二级市场走稳,“只要北交所上市流程恢复正常推进,同时存量排队企业还不是特别多,暂时还不会形成堰塞湖。”

1/3企业曾遭撤否

从业绩规模来看,30家新受理企业2023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7.6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收为5.59亿元,2023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9.5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为6501.73亿元。

整体来看,申报北交所上市的企业规模较小,但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其中,最新一年(2023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合计18家,昆仑联通、宏远电磁、建院股份和锦华新材四家企业营收超过10亿元,锦华新材、德芯数字、志高机械、昆仑联通四家企业净利润过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受理的30企业中,有11家曾申报其他板块,但最终遭遇撤否,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较典型的如昆仑联通、鼎佳精密,都曾申报在沪市主板上市。其中,昆仑联通2023年6月获沪主板受理,但又在今年2月撤回IPO申请,随后换赛道转战北交所,并于今年5月下旬完成相关辅导工作,在一个月后获得北交所IPO申请受理。

珈创生物则先后申报科创板、创业板,但两度闯关均失败。2020年,珈创生物在华龙证券的保荐下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尽管其最终走到了上市审议环节,但最终由于科创属性问题遭到上交所的否决;2022年转战创业板,但最终又因为考虑到研发投入与“三创四新”指标差距而选择撤回了申报材料。

此外,德芯科技、志高机械、东昂科技、宏远股份、爱得科技、科马材料等也曾撤回材料,其中,德芯科技2021年申报创业板上市,但随后遭遇深交所现场督导,于2022年9月撤回材料。

对于撤回材料的原因,大多与业绩下滑或不符合板块上市条件等有关。较典型的如爱得科技,其申报创业板上市之时,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24.56%,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5345.16万元;但公司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5.93%,低于深交所“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评价标准”中,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的条件。

此外,受集采影响,爱得科技的业绩也在持续下滑,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减少8.22%;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56.86万元,同比减少31.85%。

不过,上述“转道”北交所的企业中,暂无企业在招股书中披露对赌协议等内容。

申万宏源研究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认为:“在当前严监管的背景下,北交所在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上并不会更宽松。企业转战北交所的原因大多还是利润体量不够,三分之二的企业扣非净利润在4000万~6000万元,更适合申报北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