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激进-驳《 丢出一只鞋之后的台湾》 一文

雨苍

今天Sean Huang投稿到商周的这篇《丢出一只鞋之后的台湾:吓跑人才,留下废材》(注1)非常热门,许多朋友都拿来分享,并表达自己赞同之意。

事实上,这文章从论述基础上已有问题

我整理了一下作者文中核心观点

1. 陈为廷(或代表社运人士)没有试着「听」别人说什么,他只是非常狂妄地说自己想说的话,也无意与人沟通。这种态度反民主的。2. 如果用激烈的方式表达,别人不会记得你表达的内容,只会记得你激烈的态度。3. 大量污蔑言词会让贤良之士不愿为官。4. 许多政治人物为了永远跟「民意」站在同一边,忘了怎么说真话。以冲撞出名,而手执名为「民意」圣剑的英雄,明日也可能(因为说真话而)成为死于「民意」魔剑怨魂

也许Sean Huang需要和陈为廷面对面坐下来聊聊,或实际参与一场社运的组织会议。每一个社运人士在对麦克风讲话前,都需要整合内部所有的声音,站出来的时候才能得到支持。繁复的内部沟通需不需要论述?需不需要对问题的深刻理解?究竟是这些在前线的人不会论述,还是媒体镜头从未对他们的论述感兴趣?而为什么Sean Huang和大众总是只记得他们冲撞的身影,只记得泼漆、丢鸡蛋、丢鞋?

我在《台湾-被财团主导的社会》(注2)一文中,有提到:媒体的老板对于该媒体的言论是有主导权的。有的老板甚至会将不听话的记者直接开除。记者、编辑们迫于老板的威压, 会主动的审查新闻;因此我们经由报纸、新闻所收到的讯息,会不会其实只是符合老板单方面的观点,而不是事实?

对于来自社交圈网路讯息,可能也会有问题。众所皆知,Facebook和Google都会不断的判断使用者的喜好,并且以演算法尽量呈现使用者喜欢的内容。如果各位不相信,可以尝试用朋友的Google帐号在Google上搜寻相同的字串,你会发现找出来的结果天差地远。这是所谓的上网过滤泡泡(注3)。在这种过滤泡泡的影响下,许多人自然是难以接触到社运份子会在自己的网路上发布的论述。

就算这些人发布了论述,请问新闻媒体会有兴趣吗?看看我们阅听人的喜好,以及膻腥色的新闻取向,这种论述文章自然就少有人看,更不要说经由新闻刊出了。许多的报纸甚至还有篇幅限制。我个人就投稿过许多长文,但在篇幅的限制下,许多报纸并不愿意刊出。但如果不用长文,使用短文,又难以将自己的想法描述出来让人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报纸上的论述往往不会引经据典,更不会以各种方式来论述同一个想法的原因了。Sean Huang自己也有经营部落格,应该也很清楚,许多人并不会花时间去弄懂一个自己不理解的论述。一篇可能会改变自己想法的文章,可能还不如一篇有养眼美女或是可爱动物的新闻来的有人气。

那么,请问这些社运份子什么时候会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呢?答案是「冲撞体制的时候」。由于这些行动很激烈,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新闻报导也往往着重在这些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做」。当然,也不乏许多人看到他们「做了什么之后」会深入去了解、进而支持。于是,吊诡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些社运人士写了满满的论述,尝试在公听会提问、好声好气的和官员沟通,结果官员会理睬吗?媒体会关心吗?不会。而且他们还会发现和他们有相同诉求的伙伴似乎很少。但是,当他们开始以冲撞体制的方式表达意见以后,当这些东西被媒体报导出来以后,许多眼神在突然之间就开始关注到他们了,在媒体的追问之下,政府官员也被逼得必须面对他们的诉求。

因此,自然的,这些社运人士会开始觉得这种冲撞体制的方式是有用的,是有效的。他们会发现,不用太多论述,只要行动够激烈,自然会有观点,有版面,问题也比较有机会被解决。

以台湾农村阵线(注4)为例,这个团体在2008年就存在了。他们的诉求是农村再生条例的不合理之处。但是,近年来被大家注意,是因为苗栗大埔事件。各位请想想,在大埔事件之前,你有听过台湾农村阵线吗?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其实应该很少有人知道。

而进入wiki去看以后,你也会发现,他们的诉求很完整,也有很多体制内的行动;但是由于大埔事件中,当权刘政鸿不理不睬,因此他们才以激烈的手法抗议,并且被报导,进入公众的视野。

关厂工人也是一样。在他们没有卧轨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诉求、他们的困境?又有多少人知道,正是这批卧轨的老人帮我们争取到了资遣费?如果当年他们没有卧轨,没有激烈行为,我们还要多久才能享有资遣费?

公民1985行动联盟为什么最近会被知道?因为他们聚集了不少人一起上街头,因此博得版面。各位可以想想,如果公民1985行动联盟只有聚集了数千、甚至数百人,今天他们的意见会被重视吗?

因此,Sean Huang直接说这些人没有论述、不懂得听,其实事实不是如此。这些社运人士听到、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东西,很早就提出了论述,「不愿意听」的是执政者、是当权者。为了博得更多民众的支持,他们才选择使用激烈的方式抗议。让这些人采取激烈行动的,恐怕不是他们自己愿意,而是因为无感的大众、只会报导激烈行为的媒体生态所导致的结果。

Sean Huang提到,这些激烈的手法会逼走贤良之士;但我想反问Sean Huang,这些手段,会拿去对付所谓的贤良之士吗?如果不会,那么激烈的手段会逼走贤良之士的论述,着实让我难以理解。的确,做事有时候就会有争议,有争议就应该想办法弄个会议,大家一起过来表达意见。但请问刘政鸿、马英九之流,又有好好的做过这个动作了吗?还是只是开个只有自己人的公听会,装个样子,什么都没听进去?

的确,以冲撞而出名的人,可能会因为他所带领的人对他不服气,而反而被这种比较激烈的民意给击倒。但我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好。反过来说,像马英九这样因为民意可用而上台,上台以后却不倾听民意,民意也无法以制度方式制衡的政治人物,恐怕才是台湾最大的隐患。

Sean Huang这篇文章也许原意是希望社运人士可以多坐下来、多沟通,少以激烈方式来进行诉求。对于这点,我也希望许多社运人士能够有机会可以坐下来谈,并且能在这种谈论机会上完整的说出他们的论述。他们也曾经坐下来尝试和官员沟通过,但若没有民众支持,有权有势者根本不听你说话,甚至还给你贴标签。如果没有激烈行动,媒体不会注意,可能连陈为廷是谁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激烈的行动,或许他们连谈的机会都没有;甚至就算冲撞体制了,被注意到了,真的要谈的时候,媒体、大众可能又别过脸,去追黄色小鸭了。

台湾1980年代的激进主义之所以还没有消失,是由于大众的无感,不习于独立思考,以及执政者的蛮横所导致的。希望Sean Huang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单纯就现象来做解读。这样的解读,可能会丧失很多的本意,反而被曲解拿去误用,维护威权高墙

● 注1:丢出一只鞋之后的台湾:吓跑人才,留下废材: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103&pnumber=1● 注2:台湾-被财团主导的社会: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231/147051.htm● 注3:伊拉•巴拉瑞: 当心网上的「过滤气泡」:http://www.ted.com/talks/eli_pariser_beware_online_filter_bubbles.html● 注4:台湾农村阵线:http://zh.wikipedia.org/wiki/台湾农村阵线● 注5:本文网路发布位址为:http://goo.gl/gaW1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