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粗糙简化的原住民「加分」制度亟待检讨(李坤隆)

宜兰县南山国小办理学校型态原住民族实验教育llaqiPyanan实施暨传统家屋揭牌仪式。(照片/教育部提供)

2003年时,高雄女中毕业的排湾族小孩雷家佳时因家境不好,考上国防管理学院法律系公费生资格,最后却决定礼让备取的921地震受灾户张颖华,自己转而就读政大法律系,这段佳话也成为当时媒体焦点。这样的新闻至今仍让人感动,但是却也凸显出原住民加分制度的许多问题。如果不予以正视,恐怕会衍生出另类的种族歧视,甚至可能被解读是政策的心虚。

在现行的制度中,只要是具备原住民身分的考生,就可以有10%的加分,甚至如果有通过族语认证的还可以加分到35%,这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分数,或许教育部强调不会占据现有考生的录取员额,但是所衍生的问题恐怕比政府所想像的还要巨大。

首先,如果是因为原住民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才有这样的加分制度,政府就应该制定落日条款,以便督促政府自己能够早日改善原住民孩子的受教环境,否则就是另类对于原住民孩子的歧视,再不然就是对于自己的行政能力缺乏自信所导致的心虚,这都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而政府如果总是以这种含糊的态度面对,最后受害的恐怕是那些表面上受惠于加分制度的原住民孩子。因为他们可能因此在学习上松懈,还可能在往后的学习环境中受到误解。笔者曾有一个学生在报告之前就声泪俱下地强调自己不是靠原住民身分录取的,可见他们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之大。

其次,有部分的原住民是随着父母亲到都市里生活,从小所接受的教育资源与一般的学生是相同的。如果因为他具有原住民身分就予以加分,势必会衍生出更大的不公平竞争结果,何况教育部对此并没有具体地区隔出加分的条件,这种政策背后的心态就更可议了。

此外,在大学的竞争中,35%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一套好的辅导系统或是加强学习的机制,这些加分录取的原住民孩子,可能会在学习时遭受到更大的打击,这就不是教育所应该被凸显的价值。

其实教育的目的是在提升每个孩子的能力,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更是每个父母的期待。如今,原住民学生的加分制度显然已经出现许多的问题,教育部却还是因循苟且地虚应以对,殊不知这是对原住民孩子的另类歧视。尤其当我们看到原住民孩子在各方面有特殊的才能,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与辅导,而不是用这种死板、一致的身分加分方式,让他们在一个可能超乎自己能力的学习环境中辛苦挣扎。

更重要的,我们历经这么多次的教育改革,却没有人对此提出检讨,不知是心虚还是乡愿,否则为什么在强化偏乡教育的声浪中,还是让城乡的教育差距如此巨大?

每个孩子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产,唯有面对问题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一味地逃避,只会不断消耗原住民孩子的天赋与自信,这都不是我们乐见的结果。

(作者为正修科技大学通识中心教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