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应有大气度大胸襟

詹启贤

我认为:每一个自认是台湾人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篇文章

什么是本土?什么是本土政权?什么是台湾?什么是台湾人

这些问题,每逢大选,就被拿出来炒作一次。

但对本土的内涵,对本土政权与民主社会、台湾社会结构、台湾历史的关系,整个社会却一直缺乏深刻的认识,更缺少开阔的胸襟,让本土有更完整的内涵。

事实上,台湾在历史上本是一个「无主之岛」,所谓「原住民族」也是从南岛、东南亚诸岛,在不同的时间移民而来。这样一个「无主之岛」,有点近乎现在大洋洲的某些岛屿,但台湾之不同在于,它邻近大陆,且处于东亚的南北区域交界处,在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上,特别受到重视,自不可能自外于历史的大流

外省人丰富本土文化

从早期的原住民,到明朝之前汉族移入后的种族杂居;从荷兰西班牙人的屯垦,到郑成功的军队奠基,清朝几度海禁又开放的大量移民人潮;这整个历史见证了台湾逐渐从一个世界边缘的岛屿,走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舞台。

通过一八九五年的战争而殖民台湾的日本,事实上只是世界上基于地缘政治需要,而对台湾深感兴趣的国家之一。台湾在这不断增加移民的过程中,已从南岛西方屯垦状态,走向闽南文化,再进而为日本东洋文明

回顾台湾历史,以更大胸襟看世界,我们却不能不发现,所谓台湾的「本土」,本身就是各种文化互相包容的结果。原住民文化是从南岛文化来的,荷兰与安平港的故事,是外来的;黄牛甘蔗也是外来的。

汉族是从大陆来的;日本统治的所有文化,它的现代化成果,是外来的,甚至日本的现代性也是学习欧洲的外来文化,而台铁、台电、基隆高雄港嘉南大圳、西方教育也是借由日本人建设的外来文明。

国民党带给台湾则是土地改革、九年国民教育、经济发展奇迹、地方自治与民主选举等等;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贡献。

这种不断有世界性的外来文化交融而成的台湾,我们的「本土」是什么?它难道不是因为世界文化的交会,不同文明的灌溉,而让本土丰富起来,美丽起来吗?从整体台湾历史来看,日本人想去汉文化,国民党想去日本化,现在有人想去中国化,都短视狭隘,不仅去不掉,也不应该;台湾缺少任何一段都不完整。

完全的面对历史,全面的接受它,并在这个基础上,共同面对未来。这才是台湾。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外省人」,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正是,让台湾本土文化更丰富的元素之一。更且,在历经近六十年的通婚、作为邻居共同生活、互相成为朋友的长时间融合,本省外省早已难以分隔。

讲白一点,就算这两百万移民者曾是外来者,但六十年住下来,生了第三代、第四代,父母亲一辈的人都埋骨在这里了,台湾难道还不能是他的「故乡」吗?他们又有哪里不可以被接受认同呢?难道他们要当永远的犹太人吗?

外来政权早已不存在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在美国孩子

我在美国生活多年,但内心对台湾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情感,一直想为家乡做一点事。

但我的孩子自小在美国生长、受教育,他们就没有这种情感,他们一开始就认同自己是美国人,如果有谁说他们不是美国人,他们还会非常难过,而这种排斥的言论,美国学校也会加以制止;这便是两代人在情感上的不同。

台湾也一样,第一代的外省人,像我在美国一样,会想家、想念亲人,更何况戒严时代的两岸断绝往来,音讯全无,「想家」是多么苦涩的思念。

如果民进党台独朋友愿意用当初流亡海外的同体心去了解,就会知道无法回家的心,不分本省外省都曾共同感受过。

所以在感情上,民进党根本没理由反对外省第一代对家乡的思念,然而,现在的外省人第二代,正如同我的孩子在美国,他们从小在此出生成长,已经认同了美国社会,自认是美国人了,有什么理由被排斥为「外来」的人呢?

我特别想谈的是,事实上,我们所称为的「外省人」,代表着台湾一段历史时期,有大量的移民,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并且曾和所有的人一起建设台湾,创造台湾,早已是台湾历史与本土的一部分了。更直接说,外省人早已是台湾人了。

台湾人,便是历史上所有移民者的大融合,而所谓「外来政权」,事实上早已不存在。经过全民选举选出的总统,即代表全体的台湾人,他当然是「本土政权」。

民主选举是一个关键。

因为,香港特首是香港人,但由于不是民主选举,他依然不是本土政权。

反之,法国选出的总统沙柯吉虽是匈牙利移民第二代,但他是全法国人民支持所选出,国际上没有人说它是「外来政权」?

从1996年李登辉开始,历经三次全民普选总统的台湾,早已超越本土不本土政权的问题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深化民主,让民主成为共同的价值。我想强调的是,用更大胸襟看「本土」,则从荷兰、西班牙、明郑、清朝、日本、国民政府到绿色执政,都有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移民者,他们都是构成台湾本土不可缺少的部分。所有的移民者及其后代,当然都是台湾人。

大家共同接受过去历史的一切,互相承认、互相友爱,才会有大胸襟,大气度,共同创造未来。

●作者詹启贤,前卫生署署长。本文曾发表于民国96年12月13日,当时身分为奇美医院荣誉院长。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