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古文能提升文学素养

暑假期间,苏州一些孩子们进入私塾学习古典文学。(新华社资料照片

台湾作家黄丽群。(本报系资料照片)

曾获多项大奖的作家毕飞宇认为古典文学有助于提升阅读素质。(书展基金会提供)

大陆日前《中国诗词大会》,来自上海的16岁女孩武亦姝观众惊艳,也再度引发国学热。大陆知名作家毕飞宇在台北国际书展上也分享指出,相较于长篇小说或其他种类的阅读,「读诗短篇小说,更有助于文学素养提升。」而古典文学的「意在言外」,也的确唯有「聪明」的读者体会

毕飞宇过去就曾指《聊斋志异》为「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他认为中国正因为有此书,「短篇小说史就完整好看了。」他以《聊斋志异》中〈促织〉一篇,写一个家庭剧变,只用了简短的「夫妻向隅,茅舍无烟」8字,意在言外地指出百姓疾苦、民不聊生。而蒲松龄创作背景,更是因为所处时代政府压迫,难以言说,只能以古讽今。

作品要靠读者完成

毕飞宇指出,短篇小说之所以难写,除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人物性格,必须掌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言外之意,更难的是「短篇小说必须是作家和读者的共谋」,他认为,最好的短篇小说是作家透过「言」,却让读者去完成「言外之意」的故事,因此他认为「好的短篇小说是写给文学的读者的,若是在语言的修养上不够,是没办法读短篇的。」

毕飞宇也引国外研究报告指出:「一个人最好在17岁前阅读相当数量诗歌和小说,这些语言会形成有效的美学格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阅读走向。」他指出在科学逻辑理性的判断之外,人类精准的反而是「模糊判断」,审美和艺术欣赏就运用了这样的标准,「且无时无刻不存在。」因此毕飞宇鼓励趁年轻时即接触古典文学及好的诗词、小说。

好作家营造种种障碍

不只阅读,作者同样需要好的指标,以短篇小说必要的「意在言外」而言,毕飞宇举例汪曾祺的《受戒》,描写荸荠庵的二师父,开头便写道:「二师父是有老婆的」,继而又描写她「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就高明地把人物情商高的特色描写出来。毕飞宇指出,小说中未写出来的「意」,必须是靠作家精确到位的「言」才能表现出来。

毕飞宇称:「作家写出来的是『言』,营造的是『意』,好的作家在写短篇小说时营造种种『障碍』,更高层面来看便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尊重与默契,作家要相信读者比自己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