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变消费陷阱?给“第三方测评”来一场测评和打假
如今,“先看测评后购物”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动作。江苏陈女士在观看一名拥有200万粉丝的测评博主的视频后,购买了一条连衣裙,没想到,实物与视频严重不符。近年来,一些本该帮助消费者“避坑”的测评演变成消费陷阱,有的博主假测评真带货,用绝对性用词过度宣传。(见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电商平台上,商品琳琅满目,营销策略极具迷惑性,很多消费者深感无所适从。在此背景下,本意帮助消费者“避坑”的“第三方测评”博主及其视频越来越受欢迎。在该类视频初兴时,一批能提供实证数据、进行科学测评的账号,确实可以让消费者快速比对产品优劣,做出选购决策。然而,随着此类视频的吸粉能力提升,越来越多博主加入测评行列抢占市场先机,于是开始“野蛮生长”,缺乏资质、测评标准过低、假测评真带货、收钱抹黑其他企业等现象令人对“第三方测评”渐渐失去信任。
无论是测评与实物严重不符,还是用绝对性用词过度宣传,以及假测评真带货,都涉嫌以虚假测评误导消费者,尤其是以测评之名行推销之实,更涉嫌虚假宣传。这类行为可能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如,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虚假的“第三方测评”也会侵害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健康的市场秩序。比如,不久前,江苏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某公司在没有科学依据之下,在社交媒体发布测评文章,对不同品牌的8款防晒衣进行对比。法院认为,被告公司测评文章中标示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易误导公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给“第三方测评”来一场测评和打假。相关平台要对测评博主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构建一套有效的管控机制。比如,完善认证和准入管理机制,健全测评内容审核把关机制、投诉应急处理流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第三方测评”内容进行实时监测。监管部门则应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测评从业者予以严厉打击,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针对虚假测评,明确平台方的连带法律责任,倒逼平台有所作为。测评博主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内容的真实、客观、准确,对商业性广告内容应采取明示措施提醒消费者,坚决拒绝商业性拉踩和诋毁行为。
只有不断提高“第三方测评”的真实性,才能经得起全社会的“测评”和审视。一个本该成为消费者好帮手的新赛道,千万别滑向公众“怕什么来什么”的深渊。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