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贸易战更煎熬!上海人新日常 见面就问:你是什么垃圾

上海民众丢圾垃时,可能面对工作人员询问,「你是什么垃圾?」。(图/记者陈政录摄)

记者陈政录/上海报导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7月1日)天起正式上路分类规范之严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民众除了急忙恶补知识,分辨所谓的「干垃圾、湿垃圾」外,出门丢垃圾时,更必须接受垃圾回收点人员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

如果说这几个月以来,贸易战影响着全中国的话,对上海人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垃圾分类」。

上海市7月1日起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图/记者陈政录摄)

根据上海市今年初发布的垃圾分类处理条例,7月1日起,个人没有将垃圾分类丢弃,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若有单位机构混装、混运垃圾,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使得上海无论男女老幼、大妈大爷,都得全部动起来,一起学习怎么垃圾分类。

网路上流传,现在上海人每天出门丢垃圾时,都必须看着手上一袋袋厨余卫生纸餐盒心理想着「我这到底是什么垃圾」;当走到垃圾回收分类点,面对工作志愿者监督员们,他们可能还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垃圾?」

按照目前的分类办法,上海市生活垃圾共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大类,其中湿垃圾类似厨余,不过由于来源的不同,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归属,譬如猪骨头体积过大,归类为不可回收,而鸡骨头则算湿垃圾。

▲干湿垃圾分类容易让人雾煞煞。(图/记者陈政录摄)

不只如此,为了加强管理,部分地点还采「定时定点」回收,丢垃圾点只在特定时段开放,且根据新规,每300到500户才设置一个垃圾投放点,让方便习惯了的上海人得努力适应。

有人总结了一个简易版小猪佩琪分类法,譬如猪可以吃的—湿垃圾、猪都不要吃的—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可回收物,但也无法完全应付复杂的分类体系

因此不少上海市民认为,在实际推动垃圾分类之中,仍有一段教育、知识普及过程。同时,上海不少社区已把部分垃圾桶撤了,或引入智慧型垃圾桶、垃圾处理器等,民间甚至兴起「代扔垃圾」商机,借由APP、电话广告平台主打「一天一块(人民币)」包月上门服务。

►► 借镜台北推一把 上海带头垃圾分类今上路...做好登「光荣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