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裝的藝術:從大衛鮑伊到洛基恐怖秀的怪奇華麗之王

左起为佛莱迪、《魔王迷宫》中的大卫鲍伊、以及洛基恐怖秀。 图/Queen、《魔王迷宫》、《洛基恐怖秀》

▌本文摘自《变装的艺术》(大块文化,2021)

打从「半男半女」者在怪奇秀(freakshow)中表演,让观众惊叹其非凡以来,怪奇(freakiness)一直是变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墙暴动后的1970年代是变装的停滞期,但1980年代却迎来复兴,一股更强烈渴望颠覆的新力量蓄势待发。这个变装的新时代偏好污秽、性和丑闻,目的是要反叛建制。

变装攻占了世界各地的银幕、广播和舞台。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实验短片震惊艺术界,并领着酷儿和跨性别巨星走到镁光灯下;此外,变装皇后蒂凡(Divine)在一系列电影中的高调演出,把她那下流、颠覆性的人格置于更大的银幕上,收编了更多信徒。

音乐产业同样拥抱反叛。广播充斥着华丽摇滚(glam rock)和迪斯可(disco),这些音乐类型推崇雌雄同体,并缔造了葛丽丝・琼斯(Grace Jones)、王子(Prince)和大卫・鲍伊(David Bowie)等巨星。观众喜爱他们,并接纳他们的非常规性,这份接纳提供了希望──

怪咖不只存在,怪咖就是未来。

图/美联社

▌安迪沃荷与他的皇后们

在成为世界级的偶像之前,安迪・沃荷是一位商业插画家,流连于纽约的夜店寻找灵感。他开始拍摄实验电影后,在1964年至1966年之间,以变装皇后马力欧・蒙特兹(Mario Montez)为主角创作了13部短片。这些短片的内容通常都很简单──例如,在《马力欧香蕉》(Mario Banana)中,只见马力欧擦上猩红色的唇膏,戴上40年代的毛皮与水晶头饰,挑逗地吃着⋯⋯一根香蕉。

沃荷的事业越做越大,但他始终着迷于变装艺人和非常规性别者。他凑合了三位「巨星」(superstars): 荷莉・活朗(Holly Woodlawn)、坎迪・达琳(Candy Darling)和杰姬・寇蒂斯(Jackie Curtis)。特别是杰姬,他是出了名的性别变色龙,今天穿洋装、擦口红,明天改穿牛仔裤、留胡渣。后来改姓沃荷的坎迪以其快人快语和华丽的风采叫艺术圈神魂颠倒,荷莉则为他们的组合注入不修边幅却魅力十足的感性。

经历了《肉》(Flesh;1968)和《渣》(Trash ;1970)等电影后,巨星三人组总算合演了《女人解放》(Women in Revolt;1971)。没多久,卢・里德(Lou Reed)就在他1972年的歌曲〈走在狂野的一边〉(Walk on the Wild Side)中,把三人的明星魅力唱成了永恒。

▌大卫鲍伊:反叛之声

1970年,在经历多年挣扎、终于定位为音乐人后,大卫・鲍伊穿上丝绒长裙,撩人地靠在铺上绸缎的躺椅上,为其专辑《出卖世界的男人》(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拍摄封面照。同年,他也成立了炒作(The Hype),这支昙花一现却巨星云集的摇滚乐队,为他的表演增添了戏剧层次。这种种企划造就了当今我们所认识的鲍伊:一位穿着弹性纤维,弯曲性别(gender-bending)的偶像。

鲍伊固然不是首位戏耍变装的音乐人,但他却把握了最好的时机。不出数月,提雷克斯合唱团(T-Rex;又译暴龙乐团)的主唱马克・波兰(Marc Bolan)就披着一头蓬松长发,身穿闪亮的绸缎,现身于流行音乐节目流行音乐排行榜(Top of the Pops),这被视为「华丽摇滚」运动的开端。其他摇滚乐团纷纷仿效,没多久,「摇滚巨星」的经典造型便被微调成全往后梳的头发、舞台妆容和闪闪发亮的紧身连身裤。

当然,反挫是在所难免的。华丽摇滚乐团纽约娃娃(The New York Dolls)也是吃了许多家唱片公司的闭门羹后,才在1973年与水星唱片(Mercury Records)签约。而且,水星唱片也不像粉丝般欣赏他们的厚底靴、金银丝长裤和故意糊掉的口红,要求他们收歛这种打扮。纽约娃娃拒绝了,反而穿上全套变装为其同名处女专辑拍摄封面照。

两张分别为Aladdin Sane与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图/大卫鲍伊专辑封面

1970年代末,葛丽丝・琼斯从模特儿转型为歌手。琼斯在音乐上实验过多种类型,但她的招牌美学始终如一:有棱有角的颧骨、亦男亦女的轮廓和她的经典寸头(buzzcut)。她的阳刚活力经常引来访问者对她的性别与性相(sexuality)作冒犯性的提问,但琼斯总是置若罔闻。「我认为企图要去区分人们的感觉是很可笑的。」她在1985年这样说,

「按你的感觉行事,你有感觉时就去做──想做就去做!」

这种精神由王子、舞韵合唱团(The Eurhythmics)的安妮・蓝妮克丝(Annie Lennox)和佛莱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等为数众多的音乐人延续下去,他们在音乐录影带中变装,戏耍那些关于男人或女人该长什么样子的预期。粉丝们的反应既惊又喜,戏耍性别的污名似乎开始褪去。

1975年落基恐怖秀首映。 图/维基共享

▌洛基恐怖秀

1973年,当理查・欧拜恩(Richard O’Brien)构思《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Show)这部音乐剧时,大概没想到他这点子将红遍国际。1975年,电影改编只花了六周便拼凑完成──这份仓卒更是该片的魅力所在。

这部敢曝经典的故事是这样的:小布(Brad)和阿珍(Janet)是一对来自市郊的中产白人情侣,他们无意之中发现自己身陷「甜美的易装癖」(sweet transvestite)法兰克博士的酷儿巢穴,法兰克博士介绍他们认识他那群绝妙的变装怪客,包括欧拜恩本人。华丽摇滚、科幻混沌和荒诞恐怖在片中的结合叫人难以抗拒,但法兰克博士更是无可否认的诱人,网袜、黑色内裤和束紧的马甲把演员提姆・柯瑞(Tim Curry)打造成意想不到的性感象征。

与原音乐剧中厚重和雕琢的妆容相比,片中的妆容多了一份不修边幅的感性。这个转变背后的操刀者是皮尔・拉・罗奇(Pierre La Roche)──大卫・鲍伊的视觉转型也是拜他所赐。这个更为精巧的手法最终获得成功,所开创的一系列传奇造型注定会在世界各地的万圣节派对中重现。

起初,影评人对该片视而不见,但电影院开始在午夜的「邪典时段」放映,吸引了一群爱起哄的观众,他们随着音乐,在走道间载歌载舞,甚至即兴地加插台词。这种放映至今依然流行,就如《洛基恐怖秀》派对。这波持续的热潮可以用这句片中的金句来解释:「别做梦了,放手做吧!」该片鼓励人们抛开那名为正常的枷锁,向最怪奇的冲动敞开──世界各地的观众仍对这份情操深有共鸣。

图/洛基恐怖秀

《变装的艺术》

作者: 杰克・霍尔

出版社:大块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9

内容简介:变装,一门戏耍性别的艺术,挣脱了怎样才像男人、才像女人、才像人的枷锁。在《鲁保罗变装秀》将变装文化推向全球的焦点之前,变装已存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装存在于西方的古希腊默剧和莎剧的舞台上,也存在于东方的歌舞伎和京剧的魅力之中,在南印度与奥图曼帝国的传统舞蹈中,也蕴含着变装的元素。一直以来,尽管变装普遍在舞台上能被接受,在街上却并非如此,世界各地多少都有打压街头变装者的黑历史。曾经,多数的酷儿和变装者广受暴力和嘲笑,只因他们勇于活着,如今社会逐渐明白,酷儿不只是喜剧和娱乐,他们更是有血有肉的人,厌倦了不被善待。在迷人的假发、亮片和睫毛膏之外,本书揭开了「变装」和戏剧、电影、性别、政治与时尚的交汇,缤纷夺目的插画分别由三位酷儿艺术家操刀,颜色对撞,表情浮夸,意图奔放,每一页都刺激着视觉,洋溢着多元又令人激赏的敢曝之美,引燃人人心中的变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