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大河小说!回归阅读 跟着剧情走进历史

作家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谈台湾人被殖民的历史,是重要的大河小说代表。(本报资料照片)

作家齐邦媛的作品《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本报系资料照片)

在流行娱乐选择众多的年代,实体书不再是读者吸收资讯的主要选择,但出版社为何愿意出版动辄数十万字以上的大河小说?对此,北教大语创系副教授杨宗翰观察,大河小说在这年代,对于读者、作者和出版社而言,反而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回归阅读的新机会。

杨宗翰表示,台湾现在的资讯已不再封闭,要阅读世界各国的翻译小说,甚至是取得版权,并不是难事,「因此对作者而言,观摩的对象不再只限定于岛内,而是有更多的作家一起写作,是一场实力竞赛;对读者而言,在网路上可轻松阅读百万字轻小说,但是阅读好看的大河小说,同样也是停不下来,能让人回到阅读状态;此外,对于影剧而言,大河小说累积了很好的戏剧创作素材。」

故事如大海奔流

杨宗翰表示,「大河小说」在台湾有个特别的脉络,写作内容往往是在解决个人命运与国族之间的议题,「台湾早年的出版品,有类似『江河小说』、『长河小说』的概念,而『大河小说』是来自法文词汇『Roman-Fleuve』,以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代表。而在台湾最早谈起『大河小说』,是来自叶石涛的剖析,他在1966年谈论钟肇政《流云》时,以『大河小说』一词评析,自此为台湾的『大河小说』定调。」

杨宗翰表示,台湾的大河小说书写,在原始定义里,并没有字数限制规范,而是如同向大海奔流的河流,滔滔不绝地诉说故事,书写的内容则是带有国族、民族史诗的意涵,如: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谈论台湾人被殖民的历史,是一大代表,此外,还有李乔的《寒夜三部曲》、东方白的《浪淘沙》等,都是台湾大河小说书写的代表作,而外省作家冯冯的《微曦四部曲》、墨人的《红尘》,以及马来西亚作家李永平的《大河尽头:上下卷》,也不容忽视。

大河小说的传统书写,如同历史叙事,有时代的演进和脉络,杨宗翰表示,施叔青的大河小说《台湾三部曲》,在写作方式上,和传统定义有很大的不同,「她不再是由远写到近,三部曲是以一种跳跃的方式书写,第一部〈行过洛津〉写清朝故事,第二部〈风前尘埃〉写日本统治下的花莲,第三部〈三世人〉则是写二二八,她的书写方式让大河小说有了全新的面貌,也以大河小说为台湾立传。」

杨宗翰表示,轻薄短小是现下的阅读趋势和时代特征,「但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不会只想读短短的东西,大河小说动辄数十万至百万字,能让人回到最原始的捧书阅读状态,对作者、读者、出版社都是挑战,也是新机会。有更新的挑战,努力设计出新的写作技巧和结构,诚恳面对写小说这件事。」

长篇小说像追剧

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周昭翡近年出版小说家闻人悦阅84万字的小说《琥珀》,她表示,她曾有段时间不在编辑台工作,在纸本出版行业下滑的年代,要出版一部这么多字的小说,确实有点压力,「一本书一般是10万字,84万字如果赔本,等于赔一本就是赔10本,压力一度很大,但是这部小说予我很好的阅读经验,带有一种魄力和气势,让我一看下去像追剧一样,在短时间内就读完84万字。」

周昭翡表示,《琥珀》是一个难得的故事,写了五大洲的城市变迁,特别是还触及到新疆地区,「不单单是写历史,还以女主角在新疆发生的恋情作为基准,引人入胜。」

有趣的是,写作《琥珀》时,闻人悦阅同步在写一专栏,她近期也将这些写作的内容出版成《琥珀异境.39城》一书,周昭翡表示,这本书里的小故事,可以单独看,也可以和《琥珀》搭配看,有很特别的阅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