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阿爾伯特叔叔」

【朝歌/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如何在黑暗的房间里找到一只黑猫》一书,本刊节选】

「朋友,你与阿尔伯特‧布拉克是亲戚吗?就是那名去年在大西洋上坠机的飞行员。」图蒂‧维斯库博士在电子邮件中询问我。维斯库介绍道,他是这名不幸的飞行员的遗嘱执行人,正在四处寻找继承人。然而,迄今为止他的努力都石沉大海,如果我确实是阿尔伯特的亲戚─正如这名来自奈及利亚首都阿布札的专职律师希望的那样─那么,我有望成为已故飞行员遗产的唯一继承人,获得一大笔横财。我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一笑置之。假如我有过一位阿尔伯特叔叔,他早就在犹太人大屠杀中被杀害了。

正如你猜测的那样,这封电子邮件是全球广泛传播的「奈及利亚骗局」的一部分。

这些诈骗邮件的基本结构大同小异。收件人不认识发件人,却被告知有机会获得巨额财富─这要归功于好运、收件人的卓越信誉,或者无意的错误。

回复这类诈骗邮件的人会发现,在收到巨额财富之前,他们被要求完成各种步骤,包括向「善良」的海外合作伙伴转帐。在所有流程结束后,他们还需要汇出一笔金额不大的钱,用以解决最后的法律问题。最后,即使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也会意识到自己成了诈骗案件的受害者,向骗子支付了费用。

大多数人认为奈及利亚骗局只能诱骗少数没有受过教育、不谙世事的人。但事实上,这些诈骗邮件的受害者范围很广,其中有许多是聪明人,受过高等教育,见多识广。重要的问题一直是:起初他们为什么要回应这个邀约呢?

人类自进化之初就倾向于欺骗他人。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展出了欺骗的能力,以及分辨欺骗的能力。在史前时代,利用原始工具只能生产较少的食物,骗取更多食物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能辨别试图钻制度空子的人也至关重要。当我们说谎时,大脑会感觉不适,并透过一些手势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这种不适,但主要还是透过语言来表达:说谎者往往喜欢描述很多细节,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当我们看不见对话者、听不见他们的声音时,我们分辨欺骗的能力是否也降低了?还是说,骗子透过迎合那些同样重要的基本需求,成功地破坏了我们辨别欺骗的神秘机制?毕竟,欺骗的大部分迹象都摆在眼前了。

现代工作中的大量公文往来,似乎会让我们分辨欺骗的原始本能变得迟钝。事实证明,与口头传达的消息相比,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收到的书面信息,认为发件人是正规守信的机构。此外,我们所有人都对权威很敏感。的确,奈及利亚骗局背后的骗子常常扮作律师、银行家、政府高层官员等有身分的人。

对骗局受害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会回复这些信件,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对信件中讨论的领域的理解程度,高估了自己识破骗局并与对手抗衡的能力。令人惊讶的是,从事投资工作的人更容易成为这种骗局的受害者。在西方国家,有些欺诈信故意用蹩脚的英语书写,目的是让收信人产生虚假的优越感,使他们过度自信。

「从穷困潦倒到一夜暴富」的神话讲述了某人得到突如其来的财富的故事,而欺诈信乘上了这些神话的东风。几乎所有文化中都存在这样的故事。然而,驱使人们忽视欺诈信中的示警信号的,主要是贪婪和对轻松赚钱的渴望,而相对于所需付出的微薄代价,巨额回报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贪婪。2009年,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对英国的众多骗局感到担忧,因此委托一所大学心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此进行全面研究。研究人员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们假设人们对骗局的回应并不是异常现象,而是判断上的错误─这种错误也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许多失败的决策。

处理所有做出理性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而它尝试走捷径,上述错误正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这些必要的捷径允许情感动机渗入并影响决策过程,包括贪婪、寻求刺激,有时还包括缺乏自控力。寄信人正是利用这些因素,来阻止收信人搜集信息以对他们即将做出的决策进行干扰。

研究人员向一组收信人发送了1万封模拟信件,这些信件分别用8种不同的措辞写就,以确定其相对有效性。这部分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无论措辞和其他因素如何,预测回复可能性的最佳指标都是收信人是否回复过类似的信件。倾向于回复这种邀约的人,其中10%~20%的人并不一定是糟糕的决策者,但他们显然更容易受影响、被说服。研究人员称,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情绪调控和自我约束方面存在问题。这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人们偏好即时回报,这是造成判断错误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因此,社交孤立的人特别容易被骗,因为社会关系会增强人们的自我控制力。研究人员还非常惊讶地发现,许多受骗者不愿意告诉别人他们收到了邀约,好像担心别人会指出他们大脑中已经隐隐有所意识的错误。

互联网为奈及利亚骗局的肆意横行提供了终极平台。互联网也为我们理解这一骗局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不一定基于高利润,而是基于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免费通信这一事实。顺便提一句,据估算,这些邮件的回复率为1/1000到2/1000。互联网技术在成功的骗局中起到了其他作用:研究显示,骗子与潜在受害者之间的距离确保了前者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同理心所困扰,而这种同理心阻碍了许多面对面实施的欺骗行为。

由于许多骗局建立在受害者本人愿意冒用假想继承人的身分的基础上,因此问题出现了:骗子和被骗的人有相似的性格特征吗?《大骗局》一书的作者大卫‧毛雷尔对此深信不疑:「你无法欺骗一个诚实的人。」

【更多精采文章请见《读者杂志》2024年9月号】

图/读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