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捨兒時牧羊路荒廢…苗栗居民合作 手作修復牧羊古道
在看到题着「牧羊古道」四个大字的石碑之前,视野所及只有漫漫芒草,直到双脚踏上厚实的石板,聆听耆老们聊着往昔的种种,一股景仰之意才油然而生。牧羊古道重建的两大推手——翁坤章与戴文祥——就地坐在古道的石板阶上,谈着重建的过程与未来展望,两人共同期望可以持续透过公民协力,除了维护牧羊古道及其周遭的生态环境外,也能将环境教育推广到更多地方。
海岸志工们利用土地原有的石块、木材修葺步道。 图/苗栗社区大学提供
苗栗县后龙镇的牧羊古道,邻近好望角,早期在地居民在此发展牧羊产业,此道便是连接山区与海边的主要道路。后因道路兴建,废弃超过半世纪,苗栗县海岸环境发展协会创会会长翁坤章于是带领协会,协同苗栗社区大学主任戴文祥携手社大的海岸守护志工,与新竹林管处共同展开资源调查,以传统自然手作工法与就地取材的方式修复古道,重现牧羊古道昔日风华。
乘载耆老记忆 牧羊古道的历史价值
牧羊古道,闽南语称「羊仔路」,是苗栗后龙早期在地居民发展畜羊产业之处,同时也是由山上通往海边活动的主要路径。因为当地环境适合畜牧羊群,此除了沿海渔业,当地居民便以畜牧山羊为主要维生管道,羊仔路顺势成为重要道路。翁坤章是本地人,忆起儿时,母亲常带着他穿越羊仔路来到海边看海水涨潮退潮。「我阿嬷说,只要退潮看到石沪,就代表要『下海』了!」早期渔民会在退潮时下海捕野生蚵仔、海瓜子、虾米等,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帮忙兼玩耍,羊仔路在早期居民的生活中占了极具重要的一部分。
现年八十四岁的翁隆吉,是翁坤章的叔叔。谈到这条羊仔路,翁隆吉表示这条路径,在他父亲那个年代就有了。「羊也是有坏脾气,这时候(我父亲)就会骂牠们啊。」他打趣地说。早期居民要到海边捕鱼、看石沪,都必须经过这条路;至于牧羊产业,则是将羊寮搭建在路旁的草生地畜养。
另一位耆老是高龄八十八岁的陈张玉珍,翁坤章的伯母。「我们家养很多(羊)嘛,就会两个人,一左一右赶羊到山上,晚上再牵回来,羊仔路一天至少会走两次。」陈张玉珍说道。这里盛产甘薯、萝卜、蕗荞等经济作物,身处的好望角蕃薯园便是为了这些经济作物而建。陈张玉珍还特别说明蕗荞的效用:蕗荞类似小型蒜头,有促进消化、帮助排毒等功效,在好望角蕃薯园植种外亦有对外贩售。
陈张玉珍也忆起孩提时期,当时八十几岁的阿嬷常牵着她走过羊仔路,到海边剖牡蛎,抓螺仔、蚶仔,参与沿海捕捞渔业。「她(阿嬷)身体很勇!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她笑着说。羊仔路乘载许多当地居民的记忆,也是当时的经济命脉,却在当代的人口外流危机之下,造成传统产业式微,加上产业道路兴建,这条道路渐渐地被遗忘,转眼间就过了五十余年。
荒废超过半世纪 翁坤章创会推农村再生
翁坤章在创立苗栗县海岸环境发展协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不在故里。这段离乡背井的经历,让他再次回到后龙之后,对现况产生无限感叹。翁坤章国中毕业后便北漂求学,在新庄、泰山一带半工半读。他边念高职,边在电子公司工作,也曾在菜市场做小生意,后来更是在北部娶妻生子。但多年前,因妻子意外离世,致使翁坤章返乡回到后龙。回乡后,他才惊觉这块儿时记忆里美好的自然环境正准备遭受人为的破坏与污染。翁坤章扳着手指细细数来曾经要在此地扎根的建设:1998年的火力发电厂、隔两年要盖的医疗废弃物焚化炉,以及再隔两年的换炉渣粉碎掩埋场。最终,除了2013年完工且至今仍在运作的龙威后龙风力发电厂外,其余建设在协会的努力之下,皆无在后龙设厂。为了实践环保理念,翁坤章在2012年3月正式成立苗栗县海岸环境发展协会,同年6月再于后龙好望角成立好望角学习工作站,期望能透过协会及公众的力量,共同守护苗栗海岸的自然生态及文化资源,进而推动海岸环境生态教育的发展。
2010年,政府为了促进农村永续发展及农村活化再生,改善基础生产条件外亦维护农村生态及文化,故而开始推行「农村再生计划」,而苗栗县政府自农村再生条例公布以来,便持续致力于推动此计划。2019年,翁坤章倏然想起儿时被母亲牵着走过的那条路径,便与当时正在培训海岸环境志工的苗栗社区大学商讨如何重建这条已荒废五十年的步道。由于古道属于新竹林管处所管辖的保安林地,于是翁坤章与苗栗社大合力与新竹林管处协调订定认养契约。最后,新竹林管处同意以委任管理的方式,让翁坤章带领协会,协同苗栗社大开始整治羊仔路,修复后则交由协会与苗栗社大志工认养维护,借此守护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
而有关于古道的修建以及经费来源,全由协会与社大志工一手包办。谈到为何不与公家机关合作,翁隆吉无奈地说:「如果给公家机关做,就会全部变成水泥和柏油路。」为了保留最原始的样貌,翁坤章坚持以「自然工法、就地取材」的方式铺建,让羊仔路恢复通行,并正式命名为「牧羊古道」。
传统自然工法搭建 延续先人手艺
「古早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阶一阶盖起来的。」因为曾经在此地生活过,翁坤章对于牧羊古道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想要以先人工法重建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戴文祥是翁坤章的好伙伴,也是牧羊古道重建的重要推手。他说明,一开始会针对路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考虑土壤稳定性,因为土壤的种类与坡度的倾斜程度都会决定铺建的方式。此外也会探查周遭的生态植物,确认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下,不会对生态圈造成侵扰。深度调查后,便开始寻找解方:步道上半部在山区,便用外来种银合欢的木材搭建木阶梯平台,一方面移除强势外来种植物,一方面也让银合欢展现正面用途。至于步道下半部,翁坤章说明此地曾是河床,因此周边的鹅卵石、玉石等日积月累的石砾便成为用来铺建在阶梯梯面上的原料。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牧羊古道重建工程造成冲击。戴文祥解释,因为步道铺建是一个连续且累积性的工程,因此疫情造成的工程延宕会造成后续步骤无法进行,参与人数亦大幅减少。在放宽警戒后,翁坤章与戴文祥重新号召志工们再次投入牧羊古道的重建,所幸在众人合力之下,牧羊古道整治完成,协会和社大也在2021年2月正式与新竹林管处签订两年一期的认养契约,期望在维护生态与文化的同时,也能达到推广的作用。
修补牧羊古道步骤的第一步辨识分析路况与调查生态。 图/苗栗社区大学提供
接下来则是讨论找寻解决路况的方法,并在遵循先民设计的条件下,以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修补。 图/苗栗社区大学提供
最后志工们以银合欢与鹅卵石修葺牧羊古道。 图/朱婕菱摄影
就地取材一方面是不愿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保留先民的文化,达到传承历史的初衷。然而,使用自然工法保留文化自然是好事,不过翁坤章表示,重建的阶梯固然环保、怀旧,但不耐大雨冲蚀,需要持续保养与清除周边植物,避免步道再次遭受植物淹没。尤其春季的草生长速度极快,翁坤章比划着说:「根本是一暝大一寸,那个草长得吓人啊,这边除了那边又长,那边除了这边又长。」社大每个月都会到古道定期保养,海岸协会也想在这方面补齐不足,因此翁坤章希望未来能够找到平台,让外县市的志工们也有机会借由协助清理及阶梯保养,认识牧羊古道。
结合旅游及教育 打造大自然教室
踏在石阶上,可以看到被保留下来的羊寮遗迹,以及绿荫一片。牧羊古道沿线是成林的相思树与木麻黄,以及原生的糠榔(台湾海枣)。相思树与木麻黄的树材是当地居民的家具来源,糠榔则是早期扫帚的材料,都是当地珍贵且富含文化意义的民俗作物。除了植物,也有许多动物在此栖息,翁坤章表示,早期他曾在林中与帝雉面对面,树林里更曾经发现石虎的踪迹。往海的方向持续步行,又能看到后龙海岸线丰富贝类化石层,以及蚵棚、海瓜子保育区等沿海渔业的建设。一连串随着海拔高度变动的物种与遗迹,可谓牧羊古道富饶生态圈与历史文化的证明。
提及未来行动,戴文祥表示,除了保护当地生物及进行乡村振兴复育外,也预计规划在步道上建立一个学习社区,连结当地农业,达到永续发展。像是2020年新竹林管处便与苗栗县海岸环境发展协会共同举办手作步道活动,让志工运用木材、石头等当地原生材料,修建古道阶梯及导水沟等设施,体现古早手作工法融入自然环境的高度价值。戴文祥强调,牧羊古道曾经的功能是日常交通要道,现今则希望让它拥有环境教育的新功能,其中更包含乡土、历史与文化,让居民甚至外地大众能够更亲近这条先民赖以维生且富含自然宝库的古道。像是调查古道沿线的植物生态后,协会和社大在牧羊古道入口设置植物解说QR code,让大众能够自导式的学习。
戴文祥表示,牧羊古道修复的过程需要耐心与热情支撑,这不是一个活动,而是长期守护的行动。透过牧羊古道的重建,发展乡土价值,达到真正的农村再生。牧羊古道即将乘载的不仅是往昔的农村风华,亦是推广农村永续发展及活化再生的优良范例。
采访侧记:
不知不觉就到最后一篇了,生态保育线真的全台走透透耶。这次哐啷哐啷来到苗栗后龙,坐车下乡再坐车上山。那天山上的温度刚刚好,空气沁人心脾,远离都市,与翁会长和戴主任聊牧羊古重建的过程与感触,聆听两位年过八十的耆老用闽南语谈着儿时记忆,随后实际踏上牧羊古道,将稍早的感觉汇集在脚下,试着感受半世纪——甚至更早已前——先人在小径上的日常,属实是个难忘的体验。
本文授权转载自《生命力新闻》(原文标题:牧羊古道 废弃半世纪后手作修复)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