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不透這結局——香港的政改謎局與後政改時代
图/美联社
2015年6月18日,悬宕二十多个月的香港政制改革方案尘埃落定,政改五部曲止于第三部,并意外地以香港式的无厘头结局收场。
支持俗称「袋住先注1」政改方案的建制派,欲等待另一名同阵营的资深议员赶到会场投票,展现团结一致的气势,竟在表决钟响起前的最后一分钟集体离场,企图使议场内人数不足而拖延表决。但由于内部联系不良,并非所有建制派议员都离席,以致议场内仍达表决法定人数,让投票在错愕中正常举行,最后政改方案以28票反对比8票赞成的大幅落差被否决。
当香港轰然迎接后政改时代,我们可以简单回顾,香港如何走到这步?而香港接着又会航向何方?
▎香港如何走到这步
1984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民主治港,理所当然」的承诺,成为「香港回归中国」的最后一把推力。随后,中英双方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确立了一国两制的治港框架,其具体内容则体现于1990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人大)通过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1997年,香港主权由英国移交中国。
《基本法》第四十五条,系行政长官选举的主要条文:
而《基本法》第六十八条,系立法会选举的主要条文:
现时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乃候选人通过由四个界别──工商及金融界、专业界、劳工与社会服务及宗教界、政界──共1,200人所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来投票决定。而立法会70个席次的选举,则是以一半全民普选,另一半「功能组别」来决定。
不过,《基本法》写明,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选举,除1997年到2007年之外,最终必须由一人一票的普选产生。
基于《基本法》的承诺,香港期盼民主选举,因此从2003年开始,香港民主派人士就开始争取2007年实现普选。但中国人大三次针对《基本法》释法,将落实普选的时间表从2007年延后到2012年,最后延后到2017年。
然而,2014年8月31日,中国人大常委会决议,设立提名委员会人数为1,200人,取代原选举委员会,并由原来的亲北京和工商界利益的四个界别组成。而有意参选行政长官的人必须获得提委会「过半数」同意才可能成为候选人,最后产生二至三名候选人。
此外,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也就是说,任何不接受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候选人,都将被提名机制排除在外。这个比香港民间提出的最保守的方案更加保守、被称为「831决议」的框架,意味着无论参选人民望有多高,只要不受北京信任,都会被提前筛选、强制出局。
决议一出,香港公民社会一片哗然。彼时的占领中环箭在弦上,由大专学生发动为期一周的罢课,则在无意间演变为长达79天的雨伞抗争。这场称得上是香港史上最激烈、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型运动,却没能迫使港府与北京让步。
在港府与抗议人士双方无法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政改方案最终仍付诸立法会表决;然而,表决前的最后一刻,不可思议地遭遇建制派议员的集体「走钟」,让全民普选行政长官的政改方案在意外中被「多数」否决。
政改遭到28:8的悬殊票数否决后,建制派议员对外公开致歉。 图/美联社
▎为何这次的政改备受瞩目
香港曾在2005年与2010年,两度微幅修改选制,但皆未触及行政长官由选举委员会票选的既定模式。此次政改若于6月18日当天如期通过,约五百万符合资格的香港选民,将可望得到自英国殖民时期和主权转交中国以来,首次直选行政长官的投票权力。
不过,在北京两次的拖延后,不少人怀疑北京对香港实施普选的诚意;泛民主派、伞运人士亦将这次政改视为争取普选的最后机会。
但是,北京不认为他们「背弃了」对香港普选的承诺;在循序渐进的方针下,香港立法会已逐步增加了地区直选议员的配额。而能决定行政长官候选人名单的选举委员会也得到扩充,人数从400人扩大到800人,再扩大到现在的1,200人。
然而,此次政改最重大的涵义,诚如香港学者方志桓所言,由北京订定的831决议,「标志着八十年代以来『民主回归论』所代表的改革主义路线——一种对中国改革抱有希望、对香港回归后逐步发展民主的乐观思潮——已经正式寿终正寝。」
今年的政改,可谓是测试北京意向的试金石,也是温和民主运动路线的总验收;以目前的结果来看,过去30年香港争取民主的指导方针近乎崩解,所有努力付诸流水。2015年,也仿佛「香港的1984时刻」,一切自此重归原点。
在网路上小有名气、笔名「卢斯达」的写手更是不客气的评论:「831之后,泛民的民主回归论、温和谈判路线已经破产,争取三十年,原来是一声骗局。」
这场「骗局」是这样的:擎着「民主回归」大纛的温和民主派始终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安排下,香港终将带动中国走向开放,而北京亦有「诚意」实现《基本法》的普选诺言;透过协商谈判,香港终有真普选的一日。但搞了半天却发现,民主治港的承诺、香港人念兹在兹的真普选,北京压根儿无意给予。
2014年6月10日,北京首次高规格的发布《「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宣示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内涵与底线,正式将香港普选视为国安问题,向香港摊牌。
这份文件在香港社会引起强烈反弹;至此,港人始知,用来保障生活方式不变的一国两制与《基本法》,只是与北京的一场同床异梦。
了解上述背景后,更能明白学联前秘书长周永康说的这段话的重量:「未来香港不会再有年轻人相信『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未来不会再提『民主回归』;未来提出来的必定是『命运自决』,香港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要怎么走下去。」
图/美联社
▎香港将航向何方
那么,香港的民主运动接下来会如何前行?
随着民主运动空间的收窄,阻挡香港在各领域被北京收编,或将是香港民运未来的重心。分裂的民主派系或可整合,让左翼与本土两个势力逐渐相互肯认,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在抗争策略、运动路线上分进合击。此外,很多人也提及了修改、重写《基本法》,以及从现在开始思考2047年一国两制大限的香港前途问题。
后政改时代的香港将是什么局面?
从现有事实推断,今年年底的区议会选举,以及明年的立法会选举,会是一场激烈且关键的角力──在北京对港政策日趋严厉、一国两制日渐崩解的情况下,选举结果预示着香港能否守住仅有的自由,以及未来民主运动能量的足够与否。
雨伞抗争结束后,与中国切割的香港本土论述与诉求迅速获得年轻世代的认同,我们或许会看到本土势力的成形与整合;而现有的主要政党也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应本土论述的呼声,譬如世代交替、修改或废除民主回归的纲领。
香港学者方志桓去年8月31日的文字记叙,或许为后政改时代的可能发展,提供了方向:「香港政治将会进入大变动的年代,过去三十年的政治格局、党派、人物、互动模式,将会逐一被淘汰和取代,新旧交替将快速完成。」
是否真的如此?等到否决政改的震荡稍事平息,香港社会的风起云涌也才即将展开。
袋住先:粤语,意思是「东西有了先拿到手,其他的以后再说」;近似于台湾使用的「先求有,再求好」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