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双周刊/洪天祝 一位令人惊艳的创业家

文/谢金河 (《财讯双周刊发行人兼社长)

中国当代四十几岁的创业家,正全力拚斗,为产业生路。相较之下,台湾第一代创业家年纪已偏大,二、三代的冒险奋进的精神稍有不足。洪天祝的奋进,正好对比台湾很多老一代企业正走向退出之路,这是台湾产业未来最令人担心的地方。

在媒体采访、经营将近三十年岁月中,我接触过的企业家也好,创业家也好,可说是不计其数,若要我说出印象最深刻的,台湾白手起家的创业家,我对1974年创立鸿海的郭台铭印象最深刻。

1991年鸿海上市,在业绩发表会上,对郭台铭的黑手起家、浑身充满了创业的霸气印象深刻。九○年代应郭董之邀参访深圳龙华厂,郭董全力投入工作的拚劲,更是让我叹服不已。今天鸿海把制造代工业发挥到极致,一年可创造3.5兆元的营收

这次我率领南北越的投资考察团,在越过广西、越南边境处的芒街,在天虹纺织工厂遇到洪天祝主席,仿佛又回到二十年前遇到郭台铭一般,有一股惊艳的感觉。这位中国纺织业奇才,一定会是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制造业重量级的人物。

天虹纺织的洪天祝主席,1968年出生,今年只有45岁,他是福建晋江人。

晋江是中国流行服饰的故乡,包括七匹狼利朗、三六一度、中国动向、安踏、特步等重量级的服饰企业都来自这地区。

洪天祝从买卖面料(成品布)起家,九七年他三十岁那一年创立天虹纺织,买卖业起家的洪天祝,从收购破产的国企开始,自九七年到2004年,每年至少收购一家企业,洪天祝就靠着卓越的管理能力,做好人力资源整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短短十七年之间,天虹纺织已成为全球最大包芯纱供应商。

浑身拚劲 就是爱玩企业

这位晋江出身的纺织业老板,没有傲人学历,但全身都是拚劲。

他说他没有特殊的嗜好,高尔夫球也不会打,但就是爱玩企业,把企业做大。

天虹在○四年于香港主板市场挂牌上市,股价最低只有0.26港元,那一年与天虹一起上市的还有腾讯,最近市值超过一千一百亿港元,写下惊人传奇。

如果说,腾讯一直都是飞在枝头上的那一只最美丽的凤凰,那么天虹则是丑小鸭的化身,一路走来并不平顺

像是一一年,棉花价格大涨,天虹获利一度压缩到六千一百万元人民币,股价最惨跌到1.55港元;去年天虹业绩爆发,全年净利4.87亿元人民币;今年大步向前,上半年净利达4.47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成长207.8%,股价也一口气跑到16.36港元,市值一度超过150亿港元,在纺织业已是出类拔萃的企业。

纺织产业在台湾一度是创汇的主力产业,后来不知不觉沦为夕阳产业;当台湾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电子业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业却逆势崛起。

例如,这些年一直与TORAY成为日本优衣库(UNIQLO)最佳合作拍档的申洲国际,○八年以来,股价从0.8港元大涨到27.9港元,市值直逼四百亿港元大关;在台湾很难想像有超过千亿市值的纯成衣企业。

横向扩张 创新追求高毛利

供应成衣原料的天虹毛利率21%以上,天虹以横向扩张的策略,靠着包芯纱,竟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在洪天祝的简报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点:一是他相信没有创新的产品,就没有高的毛利率。

这次我们在芒街看到的天虹新厂,设备全新,投入不下于15亿元人民币的巨资来扩厂,即使纺织业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天虹仍从研发、创新中巩固竞争力,值得一向低价抢单的台湾代工业者反思,如何创造高毛利率。

二是「被碎片化的企业」理论。洪天祝强调成衣产业在优衣库、ZARA及H&M快速崛起后,纺织产业链也出现前所未见的巨大变化

洪天祝强调综效整合、一体化,像申洲国际与优衣库的合作,几乎是无缝接轨,从原料、加工到配送,整个供应链都出现高效率的整合,让市场效能极大化。

在成衣连锁业高度集中化后,整个供应链也起了很大变化,能切入三大的核心供应链才能快速崛起,未切入供应链的则「被碎片化」,也就是落地、摔破,再也起不来,这种情况很清楚可以看到中国成衣业的申洲、互太、天虹成了赢家;台湾的儒鸿聚阳东隆兴业跟上供应链,但是脱队的与跟上队伍的实力差距已愈拉愈大。

这也印证了一直以来,我经常强调的竞争无国界,赢家变少了,输家愈来愈多的理论,竞争集中化,利润也集中化。

例如,全球智慧型手机竞争白热化,今年第三季三星获利77.6亿美元,苹果净利是75亿美元,智慧型手机厂前两大厂已囊括了九成利润,洪天祝的「被碎片化」理论,很精准地抓到产业竞争生态。

三是对加薪也有独到看法。他认为在员工意识到要加薪之前,老板就要有先加薪的行动。他说经常罢工的企业,不是劳工有问题,而是老板有问题。

天虹在北越芒街的工厂平均薪资比同业多了15至20%,洪天祝认为用更高的工资,可以找到最优秀的员工,对生产力提升,反而有更大的帮助。

四是作为一个有企图心的老板,他对自我有很深期许。他认为有钱的老板通常是有能力,却缺乏战斗力;有战斗力的老板,也经常欠缺金融配套及国际化的能力。

于是他把营运、制造、筹资分成三个区块,以专业人才负责营运管理,以香港作为国际融资平台;至于制造,他在○六年即远赴越南投资建厂。工资仅约中国一半,同时越南还有一项「四免九减半」条款,比中国更具优势。(本文节录自426期财讯双周刊)

※本文版权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ETtoday著作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