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将开展随卖国债操作:相当于增发存量国债 旨在调节个券流动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财政部网站7月15日消息,为支持国债做市,提高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财政部决定开展国债做市支持操作。
操作方向为随卖,操作券种为2024年记账式附息(十一期)国债、2023年记账式附息(二十六期)国债,操作额分别为12.7亿元、12.2亿元,期限为10年,竞争性招标时间为7月16日11:05-11:35。
在央行卖出国债随时可能落地的当下,财政部的随卖国债操作备受市场关注。中邮证券固收首席梁伟超告诉记者,该操作主要是为了增加非主要期限国债活跃券的流动性,与央行可能的国债买卖关系不大,对债市影响有限。
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伟也告诉记者,本次随卖国债主要是为了增加活跃券的供给,属于常规操作,无需过度解读。还有金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本次操作额相对于发行总额很小,可能对日内交易略起作用。
7月1日,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7月5日,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央行对国债买卖的探索可能以卖出操作为主,这与近期不断走低的国债收益率有关,央行有可能通过借入国债,然后再在二级市场卖出,以达到维持正常收益率曲线的目的。
从7月15日各期限国债期货现券走势来看,财政部随卖操作影响不大。国债期货全线收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22%,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7%,5年期主力合约涨0.0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1%。长债收益率整体下行,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4的收益率降至2.2610%,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0023的收益率下行至2.4610%。
调节特定券的供求关系
国债做市支持操作创立于2016年,是指财政部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运用随买、随卖等工具,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对新近发行的关键期限国债做市的市场行为。当某只关键期限国债在国债二级市场上活跃度低,呈现明显供大于求现象时,财政部从做市商手中予以买回,即随买操作;当某只关键期限国债在国债二级市场出现明显供小于求现象时,财政部向做市商卖出适量国债以供流通,即随卖操作。
招商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伟介绍,随买、随卖本质是财政部对存量国债的回笼和增发。由于财政部是国债的发行人,因此在随买操作中,财政部购回了自己发行的债券,这部分国债将随即注销,因而相当于对存量国债的回笼。相反,随卖操作中,财政部增加了某一只债券的存量余额,相当于增发。
张伟告诉记者,国债随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个券流动性,自2021年10月以来,财政部于每月中旬均常态化进行国债随卖操作,因此属于是常规操作。本次操作券种为“24附息国债11 ”和“23附息国债26”,而这两只国债最近成交均较为活跃。7月以来24附息国债11和23附息国债26日均换手率分别为6.39%、4.07%,大幅高于国债整体换手率的1.54%。因此本次随卖操作可能同样也是更多出于增加市场活跃券供给的考虑,调节特定券的供需关系,无需过度解读。
张伟曾撰文称,事实上,财政部每月均会进行一次国债做市支持操作。2017年6月财政部首次使用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此后每个月第三个周二均进行一次操作(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日),每次操作包含对一只或数只国债的随买或随卖,并且可能在一次操作同时进行了随买和随卖,如2021年5月、2021年10月等。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2024年5月,合计84个月期间,财政部共进行了84次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且自2021年10月以来均为随卖操作。另据财政部网站6月17日消息,财政部将于6月18日开展做市支持操作,券种为“24附息国债05”和“24附息国债06”,方向为随卖。
张伟坦言,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中随卖占绝大多数,随买与随卖的选择与债市走势关系较弱。国债做市支持操作主要是调节特定券的供求关系,历史来看随买或随卖的方向与债市本身的走势关系不大。
此外,国债做市支持操作总体操作规模较小。2016年11月,财政部及央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开展随买操作时,计划每次规模不超过20亿元,开展随卖操作时,每次规模不超过30亿元。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在央行频频喊话提示债市风险并明确借入并卖出国债之时,财政部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央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央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亦有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总体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
4月23日,财政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协同配合的财政金融政策是提升金融供给质量的强大动力,并明确表态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文章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宏观取向上,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打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组合拳”,在扩投资、促消费、稳出口等方面形成合力。中观机制上,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研究扩大政府债券柜台销售品种和规模。完善境外主权债券发行长效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微观管理上,统筹运用政策性金融、贴息奖补、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支持和撬动更多资金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展望下半年,多名业内人士预计,财政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由于一季度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且去年新发万亿国债集中至今年使用,上半年财政政策有所克制。考虑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有待提振,财政或相机加力,措施可能包括优化税费优惠政策、新批1万亿元左右特殊再融资债额度、加量投放PSL撬动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等。
温彬还称,货币政策宽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在增强。上半年M1、M2和社融存量累计增速均降至统计以来最低水平,“资产荒”愈发严峻,迫切需要通过货币宽松来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激活融资需求。此前通过叫停“手工补息”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以及美联储9月降息路径逐渐明朗,下半年降息将是大概率事件,降准则会视市场流动性而定。
华创证券投资顾问部总经理屈庆坦言,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企业预期偏弱等制约因素客观存在,海外地缘政治、欧美大选等扰动也带来更多不确定性。而此前“517”楼市新政力度较大,央行也已经采取了降首付、降利率下限等具体措施来刺激信贷融资需求。
屈庆认为,当前全球政治博弈尚不明朗,中美利差仍然高企,人民币汇率面临一定贬值压力,货币政策发力空间较为有限,下半年财政发力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