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是在逼两岸经济脱钩吗?

经济部投审会认定淘宝台湾陆资裁罚41万元,并限期半年内撤资或改正。(资料照)

台湾是一个海岛型经济体,必须仰赖开放的国际政经环境,再透过进出口部门或海外投资维系经济的繁荣。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以来,台湾经济增长强劲,已重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中美贸易纷争使得在大陆企业都必须执行「中国+1」的策略,带动厂商回流,提供了台湾经济短期反弹向上的充沛动能。再加上为了提高对美国经济合作层级,蔡政府甚至通过自己一向严词反对的瘦肉精猪肉进口。另一个障碍则是台湾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则已经透过大量的对美军事采购进行平衡中,扫平双边贸易协定(BTA)的障碍。

事实上,自川普开始对大陆实施经济制裁与打压后,蔡政府就呼应美国对陆资企业的严格审查,对大陆企业与两岸经贸往来升高限制。

例如,修改法规严审严查陆资,计划将陆资认定标准从持股30%以上改为更严格的「逐层认定」,并要严格管制所谓大陆党政陆资入台;认定「淘宝台湾」是陆资,进行数十万元新台币的处罚,还要求限期更正或撤资;于8月18日预告将禁止台湾任何单位元代理或经销大陆OTTTV(流媒体平台),等于是要将爱奇艺、腾讯等的在台大受欢迎的业务逐出台湾。

网路上对此有正反的激烈的争论,有支持者主张:例如拥有政府许可、可以公开贩卖的药物,一旦政府觉得这个药物不安全了,难道不可以禁止吗?政府当然有权针对企业进行管理规范,包括外资企业。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是国家经济主权的显现,但问题在于如果政府觉得这个药物不安全了,难道就只限制陆资企业不能贩卖,其他企业仍可正常贩售吗?

况且,企业所在的国家的环境如果发生变化,包括政策与法律的变化、政党轮替、内乱外患等不可抗拒的影响,让跨国投资之企业受到无法预估风险,导致其正常营运活动受到限制,并让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或目标遭受影响,这就是国际企业教科书里面所说的「政治风险」。若针对某种特定背景的厂商进行限制,这则是明显的歧视行为,也违法WTO的非歧视性规范。

其实,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国际化之前,就已经针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对应的操作。例如淘宝母公司阿里巴巴在上市之前,就结合美国雅虎与日本软银等股东入资,再透过海外释股,将股权国际化,同时采取美国上市、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管等系列策略来回避风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华为经常被美国政府批评为「不透明」,被怀疑党政关系不清楚,但阿里巴巴却鲜少被美国政府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淘宝过去利用新加坡子公司转投资来台成立淘宝台湾,当时台湾法令的公司登记仅有外资与内资,其登记为外资的身分符合当时的法令。后来更利用品牌授权的方式,改以英商代理商经营的模式,透过降低自身的涉入程度,以稀释其敏感的陆资成分。这也是许多在台陆企的常见做法。同时为了表示自己也是台湾社会的利益共同体的一分子,阿里巴巴在台湾也不吝对在地的中小微型企业的行销及创投的协助,以求在台稳定发展。事实上过去我方政府也要求台湾企业必须以境外第三地注册,以外资的身分进入大陆投资,这都是国际企业常见的、教科书式的避险操作。

即使如此,淘宝台湾仍难逃过政治打击,也势必引起其他默默在台耕耘陆企的恐慌,也升高了外企对台湾的政治风险评价。跨国企业也只能勇于面对不公平的差别待遇,例如抖音因禁令而起诉美国政府。事实上阿里巴巴过去也曾为此在台湾与政府进行了两次的法律诉讼,并取得一胜一败的结果。

虽然美台经济联系的升级为多数国人所乐见,但中美两强俱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双引擎,缺一不可。但近来政府的系列操作,持续干扰正常两岸经贸往来,对大陆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则令人忧心,似乎在有意逼大陆对在陆台企实行对等的制裁,并出手终止对台让利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一旦如此,两岸经济就真的实现了「脱钩」,但这其实这对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将带来无限的风险。

(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