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杨德昌电影 邓兆旻建纪念碑
邓兆旻的《一个纪念碑,纪念厘清的(不)可能性》。(耿画廊提供)
作为90后出生,被戏称为「教改白老鼠」的一代,策展人冯馨与同辈人经常被视为「没有历史感的一代」,而她以所策展的《历史变体》来回应这样的观感。她指出,唯有意识到历史书写当下都是由具主观意识的主笔者所为,认知到历史是如何「生产」的,这一代人才更有能动性去重构自己的史观。
坦言90年代人自国小便接受「一纲多本」又是「九年一贯」课程的先锋,同辈人在求学过程中,同一事件却会因学习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解读,冯馨指出自己与同辈人一直面临「时代共感」的课题,《历史变体》透过台湾艺术家邓兆旻、饶加恩、刘致宏及长驻台湾的外国艺术家区秀诒、澎叶生的作品,开启对历史书写、自身定位的讨论空间。
邓兆旻的《一个纪念碑,纪念厘清的(不)可能性》,拆解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把45个分镜拆解开,冯馨表示:「这让观众可以照着电影走,也可以跳着看,是否仍陷入主角不得不杀人的电影预设。」从新闻发展成电影,再成为邓兆旻的纪念碑装置,冯馨指出,看似给了历史事件总结与定位,但展场刻意设计成纪念碑开箱未定位的状态,强化历史在主观书写下看似有定位,其实未定去留。
澎叶生以2009年于台北盆地采集的声音编辑出《台北2030》则是提供了对未来的想像,艺术家在台湾长住超过10年,当时他以田野录音想像未来的台北可能听见的声音,一部分是友善自然,一部分则是破坏嘈杂。冯馨指出,这样的作品或许也能让人思考:若起始点不同,认同的差异也能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