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AI拚創新 形塑健康新台灣

工研院开发出「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读技术」,借由AI判读辅助「非眼科医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与黄斑部病变。(联合报系资料照)

2024年被认为是AI应用落地元年,AI快速被导入百工百业,从交通、工业制程、能源管理,乃至于生技医药,其中生成式AI已从前瞻技术研究进入到产业落地阶段,被市场高度期待能攻克产业难题、为众人带来更美好生活,特别是在健康、安全预警、创作等可立即应用的领域上。我国在精准健康趋势、人口结构老化,以及政府「健康台湾」政策下,以AI结合医疗开发出「健康解决方案」,不仅成为市场焦点,更是台湾迈向下一个产业转型必走道路。

今年第13届工研院院士会议提出「台湾产业生成式AI发展倡议」,期盼借由五大策略加速建构百工百业AI化生态链,院士更形容AI是给台湾的礼物,期许工研院积极协助「AI产业在地化」,让工研院成为台湾AI新创摇篮。

工研院发展很多先进技术,帮助缩短照护时间,要让长者活得更长寿更健康。其实台湾发展AI有很强的优势,特别是在生医领域。台大医院院长吴明贤曾表示,现在「台湾的天空很AI」,台湾具备「发展AI的四大要素」,包括人才、资料、算力、法规。他在上任院长后,推出智慧医疗、精准健康、尖端医疗三支箭政策,与工研院在生医研发领域强项相合,透过运用工研院推动半导体成功发展经验上,结合发展AI的四大要素,相信台湾在智慧医疗、再生医疗、细胞治疗等领域都有应用的机会。

吴明贤认为,现在是AI医疗的「文艺复兴运动」,借由医疗AI的导入,让工程师、医师强强联手,打造下一波的护国群山,更可解决高龄化带来的医疗照护人力不足负担。医疗是志业、但健康可发展成为产业。未来透过产官学密切合作,可望继半导体产业后,打造新一座「护国群山」,解决医疗不平权问题,让未来全球每个人都可获得很好的医疗品质照护,达到健康人权最重要的目的。

工研院投入生医领域研究25年,对于科技与医疗结合,并携手产业推动技术落地、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深厚经验。面对AI趋势,工研院也积极开发智慧医材等科技,期盼推动「AI产业化、产业AI化」,目前正朝两大方向前进。第一是疾病治疗,针对国人常见疾病朝向「监测及判读更精准」或「治疗更有效」开发。像是台湾约有22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由于患病十年内高达30%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工研院开发出「眼底影像人工智慧判读技术」,借由AI判读辅助「非眼科医师」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与黄斑部病变。

这项技术集结50多位眼科专科医师、标记超过10万张眼底影像,训练出AI眼底判读模型;也是为国际上唯一可同时侦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部水肿,并自动清楚标示病征、组织结构位置及病期之技术,有效辅助医师解释病情。更重要的是能延伸判读一般民众的血管变化、视网膜、视神经等14种眼底异常,并建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AI风险预测模型,完善糖尿病患全面性照护。目前已推广至健检中心、视光中心。

第二个方向是锁定「照护服务」,朝术后或长者照护等方向发展。随着人口老化,除关注高龄疾病的治疗,也需关心长者的心理健康。根据内政部2023年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418.8万人,独居长者达97.7万人,占比23.3%。相关研究指出,银发族若长期感到孤独、社会孤立,恐增加中风、心脏病、高血压、认知障碍等风险。

工研院开发出「尬聊机器人」,运用生成式AI结合情绪模组,整合外观介面,以玩偶模样增加长者互动的动机,并串接高龄照护用的专业资料库,涵盖失智症、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卫教资讯,让长者与机器人不仅可以「有温度的尬聊互动」,更可从中获得有用的健康资讯,同时还可降低老年社交孤独带来的认知衰退风险,已于高雄荣总长照住宿机构进行场域验证。

展望生医产业AI应用浪潮,工研院持续推进,首先以AI强化生医研发,运用AI投入医疗服务、药物与医材开发。其次,在生医各领域建构台厂生态系,串联供应链,加速医疗技术落地。第三,将深化医疗临床合作,已和20多家医疗院所与重点医学中心链结,将展开多方领域研发合作。期盼借此加快AI医疗科技应用脚步,达到「创新驱动、普惠大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