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疫情反常!羅一鈞示警1型別流行 威脅新生兒生命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说明肠病毒疫情。记者李青萦/摄影
上周新增2例肠病毒重症,均为南部出生未满一周的新生儿,疾管署发言人罗一钧示警,今年肠病毒疫情反常,直到6月都没有进入流行期,但却对新生儿肠威胁巨大,6例重症中有4例为新生儿都是感染伊科病毒11型,提醒孕妇及新生儿避免接触有症状者。
上周新增2例肠病毒重症,皆为南部新生儿。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指出,一名3天大早产男婴,出生后因早产呼吸急促,并未返家在新生儿加护病房观察,但却出现呼吸困难、心跳过缓、发炎指数增加,诊断为肠病毒并发脑炎;住院期间出现休克跟多重器官衰竭,目前住院近3周,生命征象仍不稳定,感染源仍待调查厘清。
另一名为南部6天大女婴,林咏青说,5月中旬出生并且体重过轻,因发生喂食困难、嗜睡,个案体温偏低送到急诊,急诊发现白血球上升、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偏低为感染伊科病毒11型重症,并发肝炎跟败血症,因此收治加护病房;住院期间休克、多重器官衰,目前住院三星期持续治疗;疫调发现同住家人有发烧感冒。
依据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近期肠病毒疫情呈缓升趋势,6月1日至6月7日急诊就诊计5166人次,较前一周上升9.3%。社区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占32%,其次为克沙奇A6型、占16%、克沙奇A16型和克沙奇A2型各占13.3%。
罗一钧说,肠病毒疫情今年反常,时序进入六月,往年通常都进入流行期,但就诊人数看起来仍远低于流行阈值,预估要等到9月才会迎来流行期。然而,今年却出现多名新生儿感染伊科病毒重症,对比国内2018年5月至7月曾有一波新生儿伊科病毒11型疫情,8名新生儿伊科病毒11型重症其中7例死亡。
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今年已累计6例重症(含3名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数为6年同期最高,并且以新生儿为主;分别为5例为伊科病毒11型重症、1例为1岁幼儿克沙奇B5重症死亡。伊科病毒11型重症中包含2名新生儿死亡、2名1个月大婴儿出院中、1名已出院。
林咏青说,伊科病毒11型为引发新生儿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肠病毒型别之一,并且特别容易引发新生儿重症及死亡,重症表现包括心肌炎、肝炎、脑炎/脑膜炎和新生儿败血症等。提醒准妈妈应特别留意个人健康状况,避免出入人潮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及接触疑似患者;产前14天起至分娩前后如有发烧、呼吸道症状、腹泻、肋肌痛等症状,应主动告知医师,并与新生儿适当隔离。
林咏青表示,成人感染肠病毒症状通常较不明显,易疏于防护而传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妇及婴幼儿的民众平时亦应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后及拥抱、喂食婴幼儿前应以肥皂正确洗手,若有身体不适应避免接触孕妇及婴幼儿。
此外,医院婴儿室、产后护理机构、托婴中心等应加强访客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以减少婴幼儿感染风险。新生儿感染初期可能会出现发烧、活力不佳、喝奶量变少等情形,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炎、肝炎、脑炎、多发性器官衰竭等重症,严重威胁生命,提醒民众及机构工作人员留意新生儿健康状况,一旦有上述症状,务必尽速带往就医。
林咏青说,伊科病毒11型为引发新生儿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肠病毒型别之一,并且特别容易引发新生儿重症及死亡,重症表现包括心肌炎、肝炎、脑炎、脑膜炎和新生儿败血症等。图/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发言人罗一钧提醒,成人感染肠病毒症状通常较不明显,家有孕妇及婴幼儿的民众平时应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后及拥抱、喂食婴幼儿前应以肥皂正确洗手,若有身体不适应避免接触孕妇及婴幼儿。图/疾管署提供
▪ 报税进入延长期最后一个月! 错过小心面临滞纳金 ▪ 今年报税怎么缴才不吃亏? 2025新制亮点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