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总设计师揭秘探月之旅:中国人一定会站在月球上

嫦娥六号总师胡浩:中国人一定会站在月球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大陆官媒新华社《大国总师》系列专题第一期,24日专访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揭秘中国嫦娥不平凡的探月之旅。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中国人一定会站在月球上。」

谈及未来,胡浩充满信心,这不仅是为了圆梦,更是为了让探月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探索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增进人类福祉,让老百姓能够受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53天,1935.3克,嫦娥六号每一克从月球上带回的「土特产」都尤为珍贵。更何况,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是人类史上首次,具有极高科研价值。而月球挖土,则被称为是在月球上「开盲盒」。「因为我们无法预知从月球采回的样品会带来什么样的科学成果。」

然而,由于登月地点地质状态不确定,落月机会也只有一次,「我们的设备不能搬家,落在哪就在哪钻;」同时,落月时间也很有限,「我们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此次采样也是充满诸多的不确定。

面对这些挑战,胡浩带领团队「把方案做到极致」,开展大量实验和验证工作,在有限时间内如期完成任务。

不少人对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背样本感到好奇,到底月背土壤和月球正面土壤有什么区别?在看到月球背面拿回来的土壤后,胡浩从铲取的角度给我们揭秘:「在铲取的过程当中,感觉月球背面的月壤和月球正面的月壤好像不太一样。但是有什么不一样,得让科学家来说。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谜题留给后续不断揭秘。」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方式回到地球,即人们俗称的「打水漂」。对于这个独特的返回方式,胡浩不无自豪,因为这个方法只有中国在用。

是大气层有弹力吗?为什么要「打水漂」式返回?对此,胡浩表示,这「不是一个弹起来的过程,而是穿过大气二次再入」。

嫦娥六号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在进入大气时速度很快,带来气动加热和气动力影响很严重,也很复杂。」为了确保嫦娥六号返回精度,让返回舱能精准降落在着陆点,技术人员通过「穿过大气,再出大气层,再再入大气这么一个过程」来降低速度,并对抗烧蚀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大气减速,以降低嫦娥六号返回舱再次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和超载。

经过两次再入过程,返回舱超载已减小到人所能承受范围,这也为后续载人登月创造一些条件。

此外,在月球上能够可靠稳定地着陆、稳定可靠地上升、在月球轨道上实现可靠地交会对接……「这些都是为后续工程在铺路,以后载人登月也会用到这些技术。」对于从事航太事业40年、与探月工程相伴20年的胡浩来说,「在天上、在你没看到的地方,航天器动作特别多,精度要求特别高,动作特别复杂,容易受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