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附近发现2180万亿吨异物,月球背面隐藏着什么?

美国宇航局(NASA)在使用月球重力数据和月球轨道飞行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时,发现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地形和月球重力极不匹配,这意味着盆地下面存在着异物,随后探测数据显示出这个异物重约2180万亿吨,面积达到5.2万平方公里,并可能向下延伸到300公里的地方。是武汉市面积的6倍大,而此时的嫦娥四号正位于巨大异物附近。

因为潮汐锁定的原因,人是永远不可能观测到月球背部的,所以月背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显得非常神秘。

潮汐锁定是指大天体的引力会迫使离他近绕它公转的小天体永远用一面对着它。

所以我们从大天体的角度也就是地球看起来它是不转的,但是从宇宙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个小天体仍然是自转的,只不过自转的周期和它绕大天体公转的周期是一样的(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47秒)。

而地球就是这样的大天体,每天牵扯着月球,慢慢让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步,从而人类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因为人类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就相当于是一个通讯禁区,这也导致了飞行器无法登陆月背,导致人类对于月背的探索一直停滞不前。

美国就一直想要登陆月背,因为对于美国来说,月背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

a.月球背面几乎全是环形山/陨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况只有理论解释,缺乏实地验证;

b.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第二大超级陨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号就发现这里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况;

c.嫦娥四号实际着陆地点位于该区域中部的冯·卡门环形山,它以钱学森的恩师的名字命名。这里经过了强烈碰撞,极可能曾经被熔岩淹没,各类物质含量丰富,或许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层的秘密;

d.“月球上氦三能量开发可供人类能源需求XX万/亿年”的说法,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了,而理论上月球背面环境更容易产生氦三;

e.月球背面有天然的“屏蔽”,没有任何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这意味着它有着无比完美的安静环境做天文观测;

.月球背面的月壤也极有可能与正面大不相同。

但是截至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让飞行器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而嫦娥四号登陆的位置正是艾特肯盆地进行研究,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大最深的盆地,直径约2500公里,深十多公里。

而美国发现的异物也刚好是在艾特肯盆地下面,这张伪彩色图像显示了月球远侧的地形。较暖的颜色表示地势较高,较蓝的颜色表示地势较低,南极艾特肯(SPA)盆地显示为蓝色阴影。虚线圈显示了盆地下质量异常的位置。

这是否有可能是外星人遗留物呢?目前存在两种解释:

1、在小行星撞击地球背面之后,形成这个陨石坑的小行星的金属仍然嵌在月球的地幔中。

大型小行星撞击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小行星的铁镍核可能会在撞击过程中分散到上地幔(月球地壳和核心之间的一层)。而月球撞击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造成这次撞击的小行星的一个足够分散的核心可能会一直悬浮在月球的地幔中,直到今天,不会下沉到月球的核心。

2、大质量可能是来自月球岩浆结晶最后阶段的致密氧化物。

所以不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或者是外星人遗留的神秘物质之类的东西。

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这附近探测,艾特肯盆地的一系列谜团或许将解答。目前嫦娥四号携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VNIS)成功获取了着陆区两个探测点高质量光谱数据。

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着陆区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与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质月壤光谱的吸收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展现出低钙辉石的光谱特征,并暗示有大量橄榄石的存在。进一步的分析证实,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

在之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艾特肯盆地地形成过程中可能挖掘出了月球深部物质,即下月壳甚至上月幔的物质。通过对光谱数据的分析发现,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中部的冯·卡门撞击坑,实际上并不是直接暴露于月表的原始月球深部物质,其底部被后期喷出的玄武岩所充填,并且在嫦娥四号着陆区之上还覆盖了来自另一个撞击坑“芬森坑”的溅射物,之后又叠加了大量的小撞击坑,形成了着陆区现在的地形。

长期以来,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论认为,月壳是由岩浆洋中较轻的斜长石组分上浮结晶形成,而如橄榄石、辉石等较重的矿物下沉形成月幔,而此次嫦娥四号的探测结果证实了这理论的正确。

不过关于这2180万亿吨异物的真实身份,目前嫦娥四号还没有获得详细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在未来,嫦娥系列飞行器可以实现从月球背面返回,带回异物样本,将更加有利于我们解开这异物背后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