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周报︱上海加速建设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

7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该文件提出,力争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打造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世界级“科创湾区”。

作为上海唯一以“科技创新策源”为定位的功能区,“大零号湾”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的西北片区启动建设,旨在打造科创产学研一体转化链。经过不断发展,“零号湾”进一步拓展为“大零号湾”,并于2023年上升为上海市级战略,规划范围涵盖北至S32申嘉湖高速、西至沪闵路、东至虹梅南路、南至黄浦江的17平方公里区域,包含核心策源区(C区)、成果转化区(T区)和开放创新区(O区)。

本次发布的《政策措施》立足“大零号湾”区域实际,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形成以下四方面的创新亮点:

资金支持与激励:新增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包括创业补贴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特别是对初创和高成长性企业的资助,增强融资渠道。设立创新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推动企业发展。探索“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效率,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

人才引进与培养:灵活引进政策,放宽户籍、居住证办理条件,加大高层次人才住房和教育支持,打造吸引人才的环境。新增创新创业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通过多层次培训和实践,提高创新能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产业聚集与协同创新: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多层次产业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首创式改革试点,推动政策创新和制度突破,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揭榜挂帅”,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和“优质科创企业、企业家榜单”,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产品推广。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地,提升国际化水平。新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支持政策,促进跨国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出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增强全球影响力。建设“未来科学家”数据库,强化跟踪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流学术期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与此同时,尽管“大零号湾”在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以下5个主要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当前的进展,更关系到未来的持续发展和提升。

资金持续性与多样化支持:确保资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是大零号湾面临的重大挑战。尽管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和创新引导基金,但政府资金有限,需通过创新机制和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长期投入。推进“拨投结合”“投贷联动”等多样化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本运作效率,重视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方案,保障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全球人才竞争与本地人才培养:在全球高端人才争夺战中,大零号湾还面临着其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激烈竞争。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需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优质的生活配套设施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培养本地人才,实现本地与国际人才的有效融合,增强本地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产业链完善与协同创新:虽然大零号湾在新兴和未来产业方面已有布局,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努力形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是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当前需要建立有效的跨行业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促进不同产业和技术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及时跟上大零号湾的快速发展是重要问题,对此需要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确保区域竞争力。同时,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支持企业和人才的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为企业提供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克服文化差异:尽管大零号湾在国际合作方面已有一定布局,但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平台,增强区域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可能带来挑战,建立跨文化沟通机制,增强合作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保障。

长三角

长三角“超级环线”首月平均客座率近九成

7月15日,长三角G8388/9/8次“超级环线”高铁列车开行满月,首月累计发送旅客约11万人次,平均客座率近九成。“超级环线”兼顾了日常通勤、商务出行等客流需要。暑运期间,旅游客流出行比重大、区段客流交换密切,日均约4000名旅客乘坐,前往池州、九华山、黄山西、黄山北、千岛湖等著名风景区车站的旅客日均830余人次。(来源:新华日报)

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正式启用

7月16日,国内首个覆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能力测试全部场景要求的大型综合封闭式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正式运行。该项目占地约4000亩,拥有全球唯一的封闭式真实隧道场景,能兼顾飞行汽车和低空飞行器测试并满足全部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测试需求。(来源:新华日报)

经济

上海数据交易所发布“碳板块”

近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发布上线“碳板块”。该板块将重点汇聚碳排放数据,聚焦绿色金融和碳排放管理等核心场景,努力辟通相关领域的数据流通路径,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力。(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

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45.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3亿元,同比增长11.3%;第二产业增加值5132.40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74.56亿元,增长5.8%。(来源:文汇报)

江苏上半年进出口增长8.5%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始终保持较快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达2.68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下同)增长8.5%,增幅较全国高2.4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7%,其中出口1.72万亿元,增长8%。进口9597.4亿元,增长9.3%。(来源:新华日报)

产业

安徽出台25条措施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

安徽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发布《支持科技企业运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5项具体举措,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多种金融资源,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债券发行等痛点,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等,旨在畅通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来源:安徽日报)

生态

江苏成立海绵城市联盟标准化专委会

近日,江苏省成立海绵城市联盟标准化专委会。该委员会由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主要负责制定海绵城市团体标准、研究行业重大科技问题、推广示范科技成果以及收集分析行业科技信息,旨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首座重力拱坝中型水库水电站正式投产

7月16日,浙江首座重力拱坝中型水库正式投产发电,为迎峰度夏期间提供绿色能源保障。该水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超1000万度,节约标准煤3000吨,减排二氧化碳7580吨。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通过多方联动和全流程管理,打造数字化电力系统,挖掘小水电和光伏等能源潜力,实现水光融合的调控样板,提高发电效率。(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范之千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孙弘健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