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尽头,总会有光:推荐大家去看一部剧

1部音乐剧

‍‍

四周暗了下去,剧场里渐渐安静,我也短暂地闭上了眼睛,等待这部叫《近乎正常》的音乐剧的开演。

对看这部剧我是有一点心理准备的。 此前看介绍,它的剧情有关一个表面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们的姓甚至都是Goodman),丈夫丹(Dan)事业顺遂,女儿 娜塔莉 (Natalie)学业有成,但因为妈妈戴安娜(Diana)有双向情感障碍,这个家庭长久以来都有着摇摇欲坠的危机。

演员会怎么演一个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呢?这家人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这是我看剧之前的两大期待,同时也隐隐有两份担心。‍‍‍‍‍‍‍‍‍

关于前者,要演得可信是很难的。我担心看到流于表面的表演——为了表现病症而用力过猛。通常的认知,双向情感障碍的特点是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或同时出现,在躁狂状态下,患者精力亢奋,情绪高涨,易怒,冒险行事……抑郁状态,患者情绪低落、悲伤、空虚,失去行动力,丧失乐趣,以及更加严重的情况。‍‍‍‍‍‍‍‍‍‍‍‍‍‍‍‍‍‍‍‍‍‍‍‍‍‍‍‍‍‍‍‍‍‍‍‍‍‍‍‍‍‍‍‍‍‍‍‍‍‍‍

对抑郁状态,也许我们普通人相对更了解一些,但也只是相对。我更相信一个说法。我们可以用“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这样的统称,但要认识到,不同的人体验不会完全相同,痛苦的形式不同、程度不一、激起的反应也不一致……

所以,演员要怎么演呢?‍‍‍‍‍‍‍‍‍‍‍‍‍‍‍‍‍‍‍‍‍‍‍

至于后者,我的担心是来自这部剧的宣传语——“长夜尽头,总会有光”,一句抚慰人心的话。但这意味着剧的结束是一个happy ending吗?那样会不会过于起伏,以至于削弱了剧的真实感。‍‍‍‍‍‍‍‍‍‍‍‍‍‍‍‍‍‍‍‍‍

事后想想,我的担心真是多余。这可是一部屡获殊荣,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百老汇剧目,我想到的自然别人早想过了。拉一下《近乎正常》的荣誉单:

这部由Tom Kitt作曲,Brian Yorkey编剧和作词的音乐剧,已在百老汇演出共733场,巡演四大洲,获得了11项托尼奖的提名,并最终获得三项奖项。它还获得过普利策戏剧奖,历史上,仅有包括《汉密尔顿》在内的10部音乐剧获得过这个奖项。

中文版的《近乎正常》,这次是五周年纪念版的回归,出演的也都是原班人马。时隔五年,演员们对人物的挖掘又更深入了一些。

《近乎正常》五周年纪念版定妆照

由著名摄影师黎晓亮拍摄

剧分上下半场。

上半场的时候,我是在“看”和“听”这部剧,去感受舞台视听,理解剧情发展,梳理人物关系,等等。

就像前面所说,这部剧的故事背景是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但你留心的话,会发现这种美好处处在被“出卖”:舞台光鲜亮丽,但始终都有阴影,那对贯穿始终的眼睛也是漠然之中透着疲惫;角色演绎的歌曲里,有一首《全都会变好》很有代表性,歌词明明是在唱快乐的事情,但唱腔却让人心烦意乱。

所有角色里,焦点自然是母亲戴安娜,她有两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表演的分寸感,她不是以“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笼统的标签去演绎一个角色,这样很容易让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隔阂,她是以更当下,更丰富的语言去表现一个人内心的痛苦和撕扯。看她每一次出场,她每走一步,明明走在平地上,也像是在走钢索。

另一个特点,是你能看到她并非沉浸在自身孤立的角色里,而是在展现和身边的人产生的关系。

这也引发了我后来刚看完剧之后就在朋友圈发出的一段感慨:

“千万不要因为‘双向情感障碍’这个设定,就认为这部剧只是讲某个特定的人群。对普通人而言,妈妈这个角色是个镜子,映照出的,也许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遭遇的困境。”

下半场演出,我沉浸了进去,开始被妈妈之外的角色所吸引。也许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表面看,妈妈的病症是因,她因为对记忆的执念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爱,导致了女儿的叛逆,也因为反复的病情让丈夫常年焦虑。但我们要是从女儿和丈夫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在剧中相对“正常”的人,他们起初在困境中的反应和选择,不也跟我们并无二致:不知所措、逃避、假装……

说到底,“正常”其实也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的思绪开始游离。我们每个人要面对的,是生活怎么继续下去?

摧毁一个人心灵的,不是痛苦,是绝望。

我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既不是happy ending,也不是全然的悲剧。

“长夜尽头,总会有光”里的“光”,是“可能性”。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人跟人之间的爱。这听起来有点老套和煽情,但可以百分百相信。

关于这点,我想说个小事情。‍‍‍‍‍‍‍‍‍‍‍‍‍‍‍‍‍‍‍‍‍

散场的时候,跟朋友聊起,说看剧时最触动我的,是女儿娜塔丽和男友亨利之间的互动。他们每次一唱歌,我心里就好像化了一小块。

朋友告诉我说,你知道吗,他们俩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情侣,还在北京开了个咖啡馆。

我恍然大悟。

1段回想

因为第二天有个工作的缘故,看完《近乎正常》后,我在北京只待了一晚。

然而看完剧后的心情有些激动,我就看起了随身带的一本书,《看得见的黑暗》。作者威廉·斯泰隆曾因写作《奈特·特纳的自白》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这跟我刚刚看完的《近乎正常》有了个小小的巧合,都得过普利策。威廉·斯泰隆还写过一本更出名的书,《苏菲的选择》。

威廉·斯泰隆有抑郁症,《看得见的黑暗》就是他讲自己的经历。

结果一看就看到了深夜。‍‍‍‍‍‍‍

本想着第二天在高铁上补个觉,但不知怎么的,大脑一直活跃。 《近乎正常》和《看得见的黑暗》像是有回响,让我开始想起过去这几年我自己的变化。

相比剧和书里的情况,我自然是幸运得多。但我相信我们大家都经历过黑暗的日子,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在慢慢恢复至“近乎正常”。‍‍‍‍‍‍‍‍‍‍‍‍‍‍‍‍‍‍‍‍‍‍‍‍‍‍‍‍‍‍‍‍‍‍‍‍‍‍‍‍‍‍‍‍‍‍‍‍‍‍

我想把我的一点经验也分享出来,也许会给你一点启发。记录和分享,可以让一些信念更加坚定。‍‍‍‍‍‍

我以前也时常焦虑,在疫情开始那阵子,境况到了最糟糕的地步。曾经有一阵子我没日没夜窝在沙发上,没来由地沮丧,别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就只是刷微博、看《黑道家族》,消耗时间,后悔消耗时间,消耗时间,后悔消耗时间,如此反复。‍‍‍‍‍‍‍‍‍‍‍‍‍‍‍‍‍‍‍‍‍‍‍‍‍‍‍‍‍‍‍‍‍‍‍‍‍‍‍

后来有三个事情让我有了变化。

一是对植物有了兴趣。先是一本书,《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我开始看树,接着自己种绿植。那会儿,植物给我最大感触的并不是所谓“生命力”之类的,而是它们改变了我平日的时间感。你盯着一棵植物看,不会看到它的生长,但它们往往又是在一夜之间,就冒出了芽,长高了一截,或是开了花。你开始学着换一个角度,以植物的“眼睛”来看待时间的流逝,那种感觉,会让自己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于是会松一口气。

‍‍‍‍‍‍‍‍

另一个事情,要感谢我一个朋友。她让我在觉得自己顶不住的时候,可以给她打个电话。我后来回想,这番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解放。我从小的成长环境都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谈起来其实也懂,男性气概的毒害,我们会把什么事情都压抑着不说当作“这才叫男人”,才叫有担当。但事实上,当你都垮掉了,你还担当个啥呢?

关于这个我也想到《近乎正常》里爸爸的角色,他一直撑着那个家,为戴安娜求医,为女儿操心,他也是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去和别人倾诉,所幸剧的最后,他也接过了心理医生递过来的名片。

头脑的问题和身体的问题一样,都需要同等对待。‍‍‍‍

最后一个,算不上事情,而是一个事后的感想。那就是耐心,学会察觉自己的情绪,相信一切都会过去,有高峰就有低谷。

这些就是我在回程火车上的一段回想。‍‍‍‍‍‍‍

我的真实经历。 ‍‍

1份名单

因为《近乎正常》,回来上海后我整理出了几本书,想过几天做个书单跟大家分享。这当中有一本,叫《活下去的理由》,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讲他自己的经历。

书里有个名单。作者说有时候浏览这个名单,会让人感到安慰,因为这个名单里的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但他们的事业不乏美好。

我也想先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

哈莉·贝瑞(Halle Berry)

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

拉塞尔·布兰德(Russell Brand)

弗兰克·布鲁诺( Frank Bruno)

阿拉斯泰尔·坎贝尔(Alastair Campbell)

金·凯瑞(Jim Carrey)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理查德·德莱弗斯(Richard Dreyfuss)

凯丽·费雪 ( Carrie Fisher)

F·S·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斯蒂芬·弗雷 ( Stephen Fry)

朱迪·加兰(Judy Garland)

乔恩·哈姆(Jon Hlamm)

安妮·海瑟薇 ( Anne Hathaway)

比利·乔(Billy Joel)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亚伯拉罕·林肯(Abrabam Lincoln)

沃夫夫·阿玛迪斯·莫扎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阿尔·帕西诺(Al Pacino)

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

多莉·帕顿(Dolly Parton)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克里斯蒂娜·里奇( Christina Ricci)

特迪·罗斯福 (Teddy Roosevelt)

威诺纳·赖德(Winona Ryder)

波姬·小丝(Brooke Shields)

查尔斯·舒尔茨(Charles Shulz)

本·斯蒂勒(Ben Stiller)

威廉·斯泰隆((William Styron)

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马库斯·特雷斯柯西克(Marcus Trescothick)

路比·韦克斯(Ruby Wax)

罗比·威廉姆斯 (Robbie Williams)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凯瑟琳·泽塔·琼斯(Catherine Zeta-Jones)

好了,今天想说的说完了,说得有点乱,既介绍了《近乎正常》这部剧,又说了点自己的经历,还挖了个书单的“坑”……但我又觉得这样才对,说明我对这部剧的喜欢不只是停留在一个“观众“作评价的位置,而是希望它在现实中的回响能够继续传播下去,让更多人都看到那束光。‍‍‍‍‍‍‍‍‍‍‍‍‍‍‍‍‍‍‍‍‍‍‍‍‍‍‍‍‍‍‍‍‍‍‍‍‍

所以,也推荐大家去看《近乎正常》。上周在北京已经演完了,这周会到上海,接下来还会去深圳和广州。‍‍‍‍‍‍‍‍‍‍‍‍‍‍

我期待着大家看完这部剧后,如果喜欢,介绍给更多的人。‍‍‍‍‍‍‍‍‍‍‍‍‍‍‍‍‍‍‍‍‍‍‍‍‍‍‍‍‍‍‍‍‍

照例放上购票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小程序购票‍‍‍‍‍‍

此外,放上排期和卡斯阵容‍‍‍‍‍‍‍‍